衛家將揚州城和附近幾個鄉鎮的肥皂售賣生意都交給了稻香村的村民,由里正林三叔還有林族長以及村中的耆老們負責管理。
林族長和一眾祖老以稻香村的名字,按戶入股,在稻香村里頭募集了資金,在揚州城和附近的兩個鄉鎮里各自辦了一家雜貨鋪子,主要是賣肥皂,還有一些村里人自己做的竹筐竹婁什么的。
肥皂依舊是每塊十六文的售價,衛家拿十五文,他們抽取一文的提成,只是沒有了那基本的十文工錢。
然后每三個月進行分成,收益之中的三成歸林氏一族所共有,用于維護三間鋪子的正常運行,其余七成按戶平分(因為募資的時候每一戶出的銀子都一樣多)。
村里還和衛家進行肥皂生產鏈上面的合作,有的負責收購肥皂作坊所需要的用到的草木灰,再轉手賣給衛家。
有的則是為肥皂作坊提供每日熬煮肥皂之時需要的柴火,而且因為肥皂作坊的人多,所以肥皂作坊的菜蔬也是從村里頭購買的。
為了肥皂作坊的事情,小衛氏又重新去了一次牙行,找的還是上次那個余牙婆,又買一批人。
在肥皂作坊里頭工作的,全部都是和衛家簽了死契的下人,不過衛家也很公道,沒有壓榨他們,每個人每天分到的工作并不繁重。
還給他們開出了不菲的月錢。
小衛氏和丁健還專程跑了一趟泰興縣,和柳縣令的夫人,也就是柳存的母親海氏,簽訂了合作售賣肥皂的契書。
衛家每個月向柳家提供五萬塊的肥皂,價格則依舊是每塊十五文,除了稻香村負責的府城和那兩個鄉鎮之外,柳家可以將其賣到任何地方,還有賣多少,也歸柳家自己定。
衛家也借此靠上了柳家這顆大樹。
柳家是淮南大族,族中許多子弟出仕,在朝中為官,其中官位最高的一個,是柳家嫡系的二爺,柳縣令的堂叔,如今已經做到了正三品的禮部右侍郎。
更不用說朝堂之中,那些個和柳家交好的官員世家,門生故吏了。
半個月之后,衛家向海大娘子那邊交出了第一批的肥皂,足足有五萬塊,也從海氏的手中得到了七百五十兩的銀子。
但其實衛家能夠得到的真正純潤,卻只有四百多兩,因為衛家在這制作肥皂上面投入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且先不說材料的成本,光是將生產線建立起來所耗費的龐大人力物力,就將這段時間衛家掙來的銀子給徹底掏了個空。
衛家在拿到第一個月的利潤之后,便立馬又開始籌備起了榨油作坊的建造。
選址就在稻香村邊上,也是背靠著青牛山,肥皂作坊半里之外的一塊荒地,榨油作坊建好之后,小衛氏先是斥巨資定做了了五套榨油的設備,然后又花了大價錢從榨油作坊里請來了一位榨油的老師傅,專門負責榨油作坊的工作。
八月中旬,榨油作坊開始購入大量的大豆,榨油作坊正式投入運行。
自此,衛家的生意日漸趨于穩定。
小衛氏也終于有時間開始考慮將衛記食肆擴大經營了。
擴大經營自然是開分店了,這些衛允都沒有參與,而是讓小衛氏自己去處理。
而且隨著衛家食肆的擴張,所需要的原材料自然也會大大的增多,如今衛家已然不再從屠戶那兒進貨了,而是專門和村里人簽訂了契書,以市面上的價格,像他們收購雞鴨豬肉這些原材料,為村民們又增加了一項不小的收入。
八月十五,中秋節,書院修為,這一天,也是衛家稻花魚收獲的季節。
一大清早,卯時初刻,衛允就帶著小白楊先去了田里,解下鞋襪,卷起褲腳和衣袖,衛允在溝渠邊上放上丁健新做好的竹排之后,將用來存水的小水壩挖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