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十余萬大軍的生死,若是再拖下去,局勢只會越來越惡劣,而且若是遼國繼續增兵的話,那西夏很有可能亡國之危!
三國和談最后商定的結果:
首先是大周,周便軍所下之城,皆不退還,自此之后歸屬于大周,兩國重新界定邊境,以綏州,宥州、延州、以及蘭州為界,重新劃分兩國疆域。
另外西夏須得賠付大周此番出征的損失,合計白銀五百三十萬兩,往后每年向大周納歲幣十萬兩,馬五百匹!
其次是遼國,最先一點,西夏須得向遼國稱臣,每年同樣需要向遼國納歲幣十萬兩,絹五萬匹,兩國同樣重新界定疆域邊界,以銀川為界,連同銀川城在內,一直往東的大半個河套平原,悉數割讓給遼國。
大周西北軍放西夏十余萬大軍出榆林,令其回歸西夏,遼國亦不再繼續西進,三國就此達成一致,立下友好和平之約,互不侵犯。
同時,遼國與大周亦簽訂了合約,雙方在北地增開互市十二處,開放商路,鼓勵商人通商,互通有無。
整個的和談過程當中,西夏使臣的臉全程都是黑的,沒有一刻露出過笑容。
和談之后,三方交換國書,訂立了正式的盟約。
隨著這一份盟約的簽訂,天下局勢再一次發生變化,西夏國力被一削再削,短期之內定然再無力和兩國相爭。
相對于大周獲得的那些疆域而言,遼國才是這一次和談之中最大的贏家。
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得了遼國君臣心心念念十余年而一直未能得到的河套平原,還獲得了西夏的稱臣納貢,面子里子都給他賺了個干凈。
大周這一次的損失同樣不小,西北軍損失了將近五萬,重傷輕傷的也有好幾萬,黑甲軍的八萬四千大軍只剩下七萬不到。
大周向遼國索要的五百三十萬兩賠款,便是為了撫恤陣亡的士卒,補充耗損超過大半的國庫。
若不是大戰持續了大半年,西夏的國力亦被耗得差不多了,大周絕不會只提出這么一點點的賠償。
大周雖然實力不弱,可還沒有做好和西夏死磕到底的準備,而且還有一個遼國在側虎視,三國鼎立的局勢若是被打破的話,那接下來就是大周和遼國的角逐了。
以如今兩國國力而言,大周雖然略強,但兩國在戰力之上的對比,卻是遼國要強上一些,否則的話,大周豈會坐視燕云十六州在遼國手中這么多年。
永安二年二月十六,永安帝和曹太后破例召開朝會,于朝會之上接見了兩國時節,向滿朝文武正是宣布了三國之間簽訂的盟約。
同時,永安帝下達圣旨,令西北軍放被困榆林的西夏十余萬大軍北去,同時,令英國公和伏老將軍兩位統帥暫時坐鎮邊境,于新得的州府之中布防。
同時,將顧廷燁、沈從興還有張千均還有黑甲軍統領袁文紹這些有功之臣先行召回汴京接受賞賜冊封,而英國公和伏老將軍這兩個三軍主帥則需要受累一些,待邊境的防務部署好之后,再行回京受賞。
另外,將此番自西夏所得之地,悉數并入陜西路,由陜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三司協同,恢復陜西秩序,安撫百姓,全力協助邊軍處理一切后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