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允的能力確實不錯,可汴京城的水有多深,永安帝比誰都清楚,這幾個月的皇帝做下來,他感受到的不是大權在握,生殺予奪的快感。
而是掣肘,來自太后的掣肘,來自朝臣的掣肘!
連下個圣旨,都要征求大相公們和朝臣的意見,還要去求太后加印。
他可是皇帝,堂堂的一國之君,九五之尊,都有如此大的阻力,更遑論衛允一個區區的三品官。
若是想要完成先帝臨終前的囑托,還不知要等多久!
永安帝若只是個想安安穩穩做皇帝,守著那點權勢不放的話,那他只要慢慢的熬下去就好,縱使現在不能親政掌權,但他終究要比太后年輕將近二十歲,總會有那么一天的!
可永安帝卻不甘于此,小人物亦可有凌云之志,更遑論如今依然飛黃騰達,一步登天的趙總全。
變法改革,整肅吏治,解決大周如今面臨的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使國力再上一層樓,厲兵秣馬,北上燕云,收復十六州的華夏故土,使九州復歸一統,完成大周歷代帝王的未竟之志。
“太后,朕亦覺得秦愛卿言之有理,衛愛卿于平定吐蕃之亂中,確實居功至偉,而且衛愛卿乃是錦衣衛指揮使,此番西北之戰,若沒有北鎮輔司的諜報司和黑甲軍的話,只怕未必能夠這么快取勝。
衛愛卿身為錦衣衛指揮使,雖未至西北戰場,然其坐鎮汴京,統轄錦衣衛,居中調度,亦功不可沒。
此番論功行賞,錦衣衛之中的一應將領皆被擢升,若是獨獨將衛愛卿落下的話,未免會落人口實,說朝廷有失公允,虧待了功臣!”
永安帝立于龍椅旁,面對著珠簾之后的草臺后,微微躬身,語氣恭敬的說,態度很是恭謹,沒有半點懈怠。
曹太后的聲音再一次響起:“皇帝的意思是同意秦尚書的諫言,讓衛愛卿去陜西接任陜西布政使?”
永安帝道:“朕確有此意,不知太后意下如何?”
珠簾之后的曹太后沉吟半晌,高聲問殿下群臣:“諸位愛卿可有異議?”
永安帝已經把話都說成這樣了,誰還會有異議,論功行賞本就沒有任何問題,如今衛允手底下的那些下屬,一個個都因公獲得了擢升。
而衛允這個大功臣,卻只得了一些虛銜和褒獎,這讓底下那些賣命的將士們怎么想,衛允堂堂戶部侍郎,錦衣衛的指揮使,朝廷正三品的大員,都要遭受如此待遇,若是日后這種事情落到他們頭上,又會如何?
“臣等附議!”
最關鍵的是,衛允本就是正三品的戶部右侍郎,若是此時去了陜西,戶部右侍郎的位置豈非就空了出來!
相比于陜西布政使,似乎戶部侍郎這個位置距離大周的權利中心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