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是世家大族出身的顧廷燁,又在江湖之中混跡了數年,切身的體會到了民間的疾苦,如果是以前的顧廷燁,對于變法只是一種少年熱血的夢想,一種對于偶像的追逐。
可在歷經被逐出顧家,流落江湖,深諳民間疾苦的顧廷燁,對于變法強國,卻是一種深思熟慮之后,由心而發的向往。
改善民生,提升國力,改革軍制,增強大周軍隊的戰力,以謀求北山西進,奪回燕云之地,為大周開疆拓土,打破如今天下群雄割據的局面,時華夏大地再一次恢復統一,徹底杜絕戰爭,讓天下百姓永享太平。
可現如今,永安帝雖有皇帝之名,卻無皇帝之實,且先不說先帝留下的那些老臣們是否已經歸心。
現今朝堂諸事,就連多禹州一系的封賞,永安帝自己說了都不算,那時候太后可還沒出來垂簾聽政,可卻還是如此,對沈從興、顧廷燁還有小段老耿等一系列禹州出來的官家心腹親信們的封賞,還是由禮部擬訂,經韓大相公過目之后,才上呈給永安帝的,然后又拿到朝堂之上和群臣商討。
當初光是這事兒,就拖拖拉拉的折騰了將近半個月,最后才堪堪定了下來。
更別說現在了,曹太后垂簾聽政,手里頭還握著玉璽,那可是玉璽啊,天子的象征,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如今就不說別的什么,永安帝就算是想下一道圣旨,也得跑去找曹太后,讓曹太后幫著加蓋玉璽。
最開始的時候,曹太后倒是也沒說什么,可隨著西北戰事的平定,西夏乞和,舉國民心大振,曹太后那邊,也開始端著太后的架子了。
不再似一開始那般,在朝堂之上宛若個透明人,話也不怎么說,對什么事情也從來不主動發表意見。
可現在呢?
完全變了。
坐在簾后的曹太后冷不丁冒出那么一兩句來,幾乎能把永安帝給噎死。
若不是永安帝的臉皮足夠厚,而且在曹太后和元祐帝的面前一直都是一副孝子的模樣,只怕早就羞愧死了。
顧廷燁有些理解永安帝的想法了,衛允是先帝留下的那些老臣里頭最先向永安帝表示忠心的,如今有人推舉衛允接任陜西布政使,而且如今駐扎在西北的統帥也已經聰哥衛允的老丈人英國公換成了鄭老將軍。
陜西全境的軍權都握在鄭老將軍之手,而且如今還留在慶州的七萬余名黑甲軍,也被永安帝調了兩萬至汴京,如今就安置在京郊的錦衣衛大營里頭,由錦衣衛同知袁文紹直接統領,職責和顧廷燁手中的京郊大營的兵馬一樣,拱衛汴京,護衛永安帝的安危。
不過這事兒永安帝可沒有拿到朝堂上去和群臣商討,錦衣衛乃是天子親衛,黑甲軍便是天子親軍,如今不過是調兩萬黑甲軍入京罷了,和那些朝臣們商討什么,永安帝才是皇帝,是天子!
一個月以前永安帝就直接給衛允下命令了。
錦衣衛可是天子親衛,再加上衛允才是錦衣衛的指揮使,永安帝一句話,經歷西北一戰之后,還剩下七萬余人的黑甲軍,當即便抽調出了最精銳的兩萬人馬,只花了十日的時間,便從遠在西邊邊境處的慶州趕到了汴京城。
而且這兩萬人馬,都是錦衣衛一營的人馬,就是當初打過荊襄之戰的黑甲軍一營,原本剛剛補充滿的兩萬四千人馬,在西北一役之中,又損失了將近四千人。
衛允索性就把他們調來汴京,讓他們的老上司袁文紹統領他們,也讓他們好好的盡一盡天子親軍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