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帝自然知道衛允是錦衣衛的統領,手底下還有北鎮撫司的幾個諜報司,耳目何其敏銳,消息是何等的靈通。
是以在永安帝給衛允的圣旨之中,說明了此番說遼人南下不過是個名目,為的就是借此次機會出兵北上,收復燕云之地,所以才讓郭淅庭帶著十萬黑甲軍的精銳北上援助如今領兵駐守在大同府的張千重。
永安帝要對遼國用兵,準備奪回燕云之地衛允當然信,可關鍵是奪得回來嗎?這是個大問題。
永安帝大手一揮,金口一開,底下的將士們自然就要把腦袋系到褲腰帶上,為了收復燕云,拋卻生死自然算不了什么。
可關鍵是就憑大周現在的軍事實力想收復燕云之地純粹就是癡人說夢,昔年大周確實是戰勝了遼國,還和遼人簽訂了檀淵之盟,約定兩國結為友好同盟之邦,兄弟之國,互不侵犯,互通商路,往來有無。
可那已經是數十年的事情了,那時候的大周,是從戰火之中掙扎而出的,軍事實力在三國之中絕對是最頂尖的。
可現在幾十年過去了,元祐帝執政期間,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百姓們也安居樂業,國家得到了修生養息,大周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比起原先的時候確實提升了數倍。
可數十年的安寧和平靜帶來了國力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使得大周在軍事方面的衰弱,冗兵、冗費、冗軍等等問題早已讓大周整個軍方病入膏肓。
就連昔日英國公老將軍之下的西北邊軍之中吃空餉這種事情都沒有杜絕過,更遑論大周十五路的府兵們了。
而且常年沒有戰事也使得軍隊們平日里疏于訓練,而且老弱病殘也多,真正擁有戰力的只有三分之二左右。
當初西北之戰為何持續了大半年都結束不了,最后還是靠著聯合了遼國,才讓西夏感受到了壓力,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歸根結底,還不是大周的軍隊整體素質比不上西夏和遼國,否則的話,大周調動的那么多軍隊,有何至于把這一戰打的這么艱難,損失了數萬大軍。
現在距離西北一戰過去了三年的時間,這三年里頭,大周各地倒也是風調雨順,沒發生什么自然災害,各地的賦稅每年也都交足了,沒出什么問題。
而且上一次桓王于江南諸省巡鹽,殺了不少官員,抄了不知多少個家,確實給朝廷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再加上三年的時間,還有西夏方面的賠款,大周的國力卻是已經恢復了不少,若是再過個一兩年,絕對能夠恢復到先帝在位時最國力最為強盛的狀態。
可貿然對遼國用兵的話,能不能收回燕云還不好說,此番北上與遼人大戰,要損失多少兵將那都先不論。
光是撕毀盟約,挑起戰事這一條,所造成的的后果就足夠大周受得了,若是遼人以此為由,聯合西夏共同發動對大周的戰爭,那才是真正的禍事,已大周如今的軍事實力,若是同時對上這兩國的話,還真不一定能夠打得過。
好在如今衛允已經把黑甲軍擴增至三十萬,雖然成軍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可曾多次越過蜀地,進入吐蕃境內的黑甲軍已然初具戰力。
衛允不想猜永安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準備對遼國用兵,還是這只是一個棋局,一個連同衛允和錦衣衛,還有黑甲軍都被當做棋子的棋局。
視他人為棋子者,自己也要做好被人當做棋子的準備。
永安帝在利用衛允,衛允又何嘗不是在利用他呢?
還有以為自己已經智珠在握,成竹在胸的曹太后。
············
三日之后!清晨!辰時三刻,天色已然大亮,太陽也已經從遠山升起,陽光普照整片大地。
中牟大營之中,黑甲軍的兩萬鐵騎還有三千陌刀營已經集結完畢。
衛允一身黑甲,身披血色披風,手中提著大槍,腰間掛著長刀,背后還背著鐵胎弓,馬背邊上掛著箭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