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心里如何腹誹,可面上衛允還是做足了姿態。
曹太后看著衛允的眼睛,那雙眼睛,好似能夠看透人心一般:“衛卿不光辦事兒得力,這張巧嘴也厲害的緊,難怪先帝對衛卿如此倚重!”
提起先帝,衛允的面容立馬一肅:“先帝乃是百年難得一遇的賢明之君,不顧旁人冷眼勸諫,屢屢對臣破格提拔,委以重任,先帝于微臣的恩德,比山高,比海深,微臣便是窮極一生也無法報答!”
隨即衛允便做出一副擔憂的神情:“太后是不知道,微臣聽到叛賊封鎖了皇城,宮門內外失去了聯系的時候,微臣可是心急如焚啊!恨不得插上翅膀變成鳥兒越過宮門飛入皇城之中,親自保護太后的安危!”
曹太后道:“衛卿的忠心哀家自然知道,想必先帝若是泉下有知,定然也十分欣慰!”
對于衛允當初毫不猶豫的站在自己這邊,曹太后是打心底里高興,甚至于還趕到十分意外。
起初永安帝剛剛即位的時候,衛允的所作所為,與投靠永安帝沒有什么兩樣,曹太后拉攏衛允也不過是出于試探一番的想法。
不成想衛允卻立馬像曹太后表明了心意,言明自己時刻都是站在太后這邊的,愿意為太后效死云云。
當然了,曹太后自然不會立馬就相信衛允的投效,畢竟衛允先前的表現,讓曹太后有些看不分明。
而沈從興就是一個很好的投名狀。
沈從興的頭顱早在衛允剛剛到中牟大營的那日就已經送入羅網之中,至此曹太后才將計劃對衛允和盤托出。
只是殺了桓王和皇后,將永安帝搞成現在這幅模樣是不是出于曹太后的授意,衛允就不得而知了。
或許這只是趙內官自作主張,畢竟趙內官作為元祐帝貼身的太監,自元祐帝還只是孩提之時便跟在了元祐帝的身邊,一呆就是數十年。
元祐帝對于這些宦官宮女們的影響,甚至要遠超于他的朝臣們,看原著之中那個為了元祐帝甘冒奇險,寧死也要將詔書和兵符送出宮的小宮女便能知一二。
不過在原著里頭趙內官就只是一個小小的內官,雖說也在永安帝身旁伺候,但權勢卻根本沒法和如今掌握著羅網的趙內官相比,充其量只是曹太后插在永安帝身邊的一顆釘子罷了,充當耳目而已。
可現在趙內官乃是羅網的最高長官,當初衛允將羅網交還給元祐帝的時候,羅網的勢力就已經不容小覷了,現在又過去了這么多年,就連衛允也不知道如今羅網的體量究竟到了什么地步!
曹太后道:“如今趙內官和李內官都已經身陷囹圄,羅網群龍無首,總不能讓羅網就這么癱瘓了!昔日羅網便是衛愛卿一手組建的,沒有人比衛愛卿更熟悉羅網了,現在又是這么個情況,哀家是想衛卿暫時先接手羅網,防止有小人趁機生事!”
衛允愣了,完全沒有料到曹太后把自己留下竟然是為了這件事兒。
“大娘娘恕罪,不是微臣不愿接手羅網,而是不能!”衛允道:“如今微臣是陜西布政使,此番受詔令歸京,只待汴京局勢平穩之后,便該回陜西主持大局了!”
羅網雖好,可衛允卻萬萬不能接手的,如今衛允羽翼未豐,錦衣衛權柄已然足夠大了,若是再將羅網握在手里,到時候只怕第一個猜忌他的就是曹太后了!
“微臣覺得大娘娘身邊的朱內官頗具才干,定能替大娘娘將羅網打理的妥妥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