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早在月前西夏皇帝率領國相和群臣向大周乞降的時候遼國就收到了消息,如今遼與周正在開展,對于這個實力之弱了一絲的西夏國自然分外關注。
先前受到西夏戰敗,皇帝和群臣被俘的消息之時,遼帝耶律洪基和如今掌握遼**政大權的耶律乙辛已經有了和周人和談的打算。
不曾想這事兒還沒著落,剛打完西夏的周軍竟然立馬調轉槍頭沖著他們大遼去了。
耶律洪基在承明殿里頭跳腳大罵西夏皇帝李諒祚廢物,又連著把西夏國相龐藏和一眾文武大臣挨個兒罵了個遍。
可告急的軍報卻沒有斷過,一封接著一封,五十多萬大軍拿下了河套平原之后沒有半點停歇的意思,而是繼續揮軍北上,一路攻城拔寨,已然連下十余州縣,大有直撲上京之勢。
耶律乙辛調過去的十幾萬兵馬敗的敗,逃的逃,這一伙自西夏之地向東挺進的周軍如今已然打到了燕云之地,與從太原府和河間府出兵北上的周軍會師,自此,周軍的總兵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百萬之數。
遼軍統帥見情況不對,已然第一時間放棄了和周軍作戰的打算,直接撤軍退到了長城以北。
可周人卻沒有就這么結束這場戰斗,而是繼續會師東進,沿著長城一線一路向東,沿途的州縣官員不是北撤就是選擇了投降!可遼軍對此卻沒有任何辦法。
至此,除了燕云之地悉數落入大周手中之外,長城以南也悉數歸于大周之手,還有衛允長城之外的河套平原,以及西夏全境。
異常持續了將近一年的大戰終于在政和二年的六月上旬落下帷幕。
雙方好似約定好了一般,以長城為界,開始停止征伐,周軍不再白上,而遼國大軍也不再南下。
和談正式開始。
不是衛允不想繼續向北,若是能夠一路攻城拔寨,打到上京城,掃蕩犁庭,把耶律洪基和耶律乙辛都給抓住了的話,衛允當然不會就此打住。
可關鍵在于這場大戰已經打了一年多的時間,如今衛允手底下的軍隊又是東拼西湊起來的,原本將近三十五萬的黑甲軍如今也只剩下二十六萬左右,二十多萬剛剛投降的西夏大軍只剩下二十萬,十萬邊軍還剩下七八萬左右,至于張千重和張千均麾下的邊軍和后續支援的府軍就更別說了,損失更加慘重。
百萬雄師只剩下六十多萬,一戰直接損失了三十多萬,可見這一戰的艱辛。
遼國那邊同樣也不好受,隸屬于南院的數十萬大軍被徹底打殘,沒能剩下多少,西院的精銳也損失了大半,不過遼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且境內游牧民族眾多,以部落的形勢分散于遼國各處,這些游牧民族的部落里頭,族人們下馬為民,上馬則立馬就是可戰之兵,若是想要一掃平遼國,以大周現如今東拼西湊起來的軍隊,良莠不齊的兵員,還遠遠不夠。
而且如今西夏事情那邊可還沒有徹底結束,那些流亡在外的西夏皇族和貴族們可都還沒有落網,新政在西夏施行不過大半年的時間,成效雖有,可還沒有形成燎原之勢,若是和遼國打著打著后院突然起火,那才是大大的不妙。
這和衛允速來謀定而后動的行事準則可半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