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么?就憑你選取的手術刀位。血管瘤充斥著整個腹腔,這里的皮層最薄,看起來最容易打開創口,但是也容易劃破里面的血管瘤。還有,你的創口長度也明顯不合理。
這么長的創口,你是想要學習島國人的剖腹嗎?
小伙子,年輕氣盛可以理解,但是你首先得有真本事才行。我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我不及時叫停,這位病人今天非被你治死不可。”
老者能夠成為這臺手術坐鎮的考官,本事自然不弱。
一席話,讓李權收獲極大。
選手術創口,很有講究。
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肯定是安全第一。選定的下刀位置,如果會對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脅,就應該果斷放棄。
其次,盡可能保證手術能成功完成的同時,讓手術創口小一些。
理論上來說,手術創口越小越好。
這也是為什么現代醫術中的介入術,微創手術,越來越受歡迎。
手術傷口小,病人恢復快,風險也小。
“孩子,不懂就回去請教你的老師,再見。”李權對孫大圣揮揮手。
“哼,我倒要看看,你們選的刀口位置在哪里?”孫大圣沒有再爭辯下去,怒瞪了李權一眼,他很不服氣的站在旁邊觀看。
盡管被淘汰出局,但是觀看還是允許的。
“刀口位置向左側橫移6CM,初次定的刀口長度約20CM左右足矣。到時候可以視情況再做調整。因為切除這么大的血管瘤,手術十幾個小時很正常。
只要不影響手術切除血管瘤,創口開的越小越好。
太大的話,手術過程中的止血都是一個大問題。”
血敏清專家不愧是專家,無論是刀位的選取,還是初期手術創口的合理縮小,都很老到。
這些豐富的手術經驗,根本不是孫大圣能夠比擬。
孫大圣聽了后,臉上的傲氣淡去了許多。
“血教授,您能說說,為什么刀口位置要向左移6CM呢?”
孫大圣放低了姿態,向血敏清請教。
“因為心臟在左邊,必要時,方便搶救或者給病人止血。另外,刀口左移6CM,這個位置挨著肋骨下刀,不容易劃破血管瘤。小伙子,肝臟血管瘤,那就是一顆炸彈啊。你以后遇到這種類型的病人,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一但劃破了,很可能就是一條人命沒了。”
血敏清專家語重心長的說道。
“受教了,謝謝您。”孫大圣已經冷靜下來。
血敏清說得非常有道理,他虛心接受。
選定了下刀位置后,血敏清倒也沉穩,從容不迫的給病人開胸。
李權在旁邊看著。
人家自己帶著助手,根本不需要他幫忙。
一般厲害的外產醫生,都會有著一支屬于自己的醫療團隊。
包括麻醉師、器械護士、第一助手等等。
開胸之后,那顆巨大的血管瘤已經露出來了。
看上去,它就像一顆巨大的心臟,仍在突突跳動。
血敏清專家的額頭上涌出豆大的汗水。
“擦汗!”
他對旁邊的護士喊道。
短短的五分鐘時間內,他已經喊了四次擦汗。內心肯定特別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