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你這是一棒子削死賣鹽的啦?這湯咸得,你是要齁死誰呀?!”
二郎李希仁不樂意了:
“三郎,你怎么跟娘說話涅?
咱娘一天天辛辛苦苦地,伺候你吃、伺候你喝,還伺候出錯來了?”
李希義不以為然:
“二哥,你別在這里裝好人。
那湯你是沒喝。
你喝一口試試,就知道我說滴對不對!”
李希仁半信半疑地喝了一口湯,沒忍住,“噗”一聲吐在了碗里。
“娘,這湯是有點兒咸了。咳咳咳!”
他都被齁咳嗽了。
聶氏也有點兒不好意思:
“內個啥,你們喝點水哈。”
家里人誰不知道聶氏的德性?
對她的手藝,心里也都有數。
再加上她態度又這么好,連被自己的孩子當面兒懟了,都不生氣,誰也不好再說她什么了。
一個個苦著臉,吃完了晌午飯,心情十分復雜。
感覺有點兒說不清,到底是聶氏的手藝、還是征兵令,更讓他們覺得受折磨。
老李家有五個兒媳婦兒。
喬細妹的安排,是平常日子里,五個兒媳婦兒輪流上灶。
當然,自打曹氏隨著老大去了鎮上,就是四個兒媳婦兒輪流上灶了。
負責一家人的三餐。
這個時代,大多數莊戶人家,都是吃兩餐的。
但老李家,一直都是吃三餐。
早上去田里之前吃一頓,晌午吃一頓,太陽落山,再吃一頓。
因為這一點,曾經有很多年,喬細妹一直被十里八村的鄉鄰們笑話。
大家伙兒都笑她不會過日子,是個敗家老娘們兒。
這么大嘴馬哈地吃,一家大小,辛辛苦苦,玩兒了命地干,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兒,也扛不住啊!
這么胡吃海塞,一年到頭,就算風調雨順、無災無病,能剩下幾粒米、幾文錢?
還有好心人指點她,過日子得勒緊了褲腰帶,不能由著性子來。
但喬細妹一直堅持著給家里人吃三餐。
直到她的孩子們,各個都長大成人了,沒有一個夭折。
外人嘲笑她的聲音,才漸漸小了。
聶氏手藝不好,喬細妹當然不是不知道。
可她依然堅持,讓聶氏也參與到輪班上灶中來。
手藝不好,可以學。
但如果因為手藝不好,就可以不上灶,豈不是鼓勵了聶氏偷懶耍滑?
當然,只要有機會,聶氏還是會抓緊一切時機偷懶。
聶氏經常找借口這里病了,那里痛了,把上灶的事情甩給她三弟妹、四弟妹。
老五媳婦兒不是個善茬兒,聶氏從來不敢惹她。
老三家的性子豪爽大方,身子骨兒強健,不介意自己多干點兒活兒。
老四家的性子軟和,跟個面團兒似的,別人但凡開口要她幫忙,她一準抹不開面子。
聶氏吃準了她這兩個弟妹的脾氣,經常求著她們幫忙。
喬細妹對幾個兒媳婦兒的性子,心里明鏡兒似的。
她們之間偶爾互相幫個忙,她也樂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大多數時候,她都不會隨隨便便把聶氏放過去。
別說聶氏了,就是大房的曹氏,沒去鎮上的時候,也要一起輪番上灶的。
老李家,不能沒有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