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注意到村子里人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用棉麻織的布,想想也是,這么遠的路,大概只有成親時候,才會去鎮子上扯幾塊兒像樣的布料吧?
平時大人和孩子的衣服,都是縫縫補補,一代傳一代的穿,山里的人家,比之五六十年代的吃穿用度,怕是還不如。
在男人們到處張羅著泄洪、蓋房子,女人們挖地里面的蔬菜和糧食的時候,一瘸一拐的白荷則領著孩子們在山里面尋找野菜,根據這里的氣候和形成,初步判斷應該是我國湖北一帶,主要種植稻谷,不能種稻谷的地方就是引不來水的,一般種植高粱、大豆、棉花、芝麻、花生或者蕎麥、小麥。
夏季是馬齒莧泛濫成災的季節,天氣恢復正常之后,覆蓋在土下面的草木也逐漸拱了出來,只要露出個頭,孩子們都能看到把它們扒拉出來,進而興奮的裝到籃子里帶回去邀功。
目前她所知道的馬齒莧的吃法,已經不僅僅是蒸成窩頭,還會涼拌、曬成菜干和肉一起燉,因為生的馬齒莧帶著一股子怪甜味兒,曬干之后和肉燉,這種味道就會有所降低,當然,現在啥時候,誰家也沒這個條件這么糟蹋,新鮮的馬齒莧多少能湊盤菜不是?
野菜誰都不會嫌棄多,畢竟今年沒有收成,冬天怎么熬,還得看夏天怎么儲備,所以野菜帶回去如果吃不完,大家伙都會把它洗干凈進行晾曬,到時候入了冬,也不至于沒菜吃。
經過半個多月的折騰,朝廷終于派人進山查看堰塞湖的情況了,山里怎么著都是上游,如果堰塞湖放在那兒不去管,危及的將會是山下人的性命,所以請來官員現場勘查后,一致決定進行爆破。
他們如今所在的位置并不會影響到泄洪,不過山溝溝里的田地怕是拯救不了了。
泄洪那天,老百姓都跑到山里面的河道邊看,但滾滾黃水帶著草木泥石從上山沖下來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泥石流那天,“要不是衛贏警覺性高,咱們這個村,還不知道會成什么樣兒呢,”
下饒村就是因為地理位置低,又沒有衛贏這樣的人提醒,以至于全村都被掩埋,上百口子人就這么沒了,可惜啊!
說起衛贏在上饒村的風評,那還真是個傳奇一般的人物,他家雖然是外來戶,但據說他爹還打過仗,后來傷到了腿,這才帶著衛贏來到了他們村,他爹衛城如今是村子里的木匠,父子倆平日里就是靠種地、木工活和打獵為生,深受村子里老百姓的敬重。
“地龍翻身那個晚上,要不是衛贏急匆匆的跑下山通知咱們快跑,就憑地動山搖的那一剎那,咱這房子都能將老弱病殘壓進去一半兒,據說他們父子倆當時在山里,觀察到動物驚慌失措四處亂竄,覺得不對勁兒,而且他爹小時候經歷過地龍翻身,要不然哪能這么精準的將咱們這些人給救出來?”
“老丁家的還貪戀財物,被衛贏硬生生的拖出了屋門,那老太太被衛贏背著往山上跑的時候,還那拐杖打他的頭,事后被救,嘴里面也沒個話,真是沒良心。”
白荷在旁邊聽著大家伙對衛城父子倆的評價,也覺得很神奇,奈何她當時在墓里面,也不知道是白天還是黑夜,不過她還依稀記得衛贏那張不茍言笑的臉。
等洪水全部泄完,也差不多進入六月了,古代都是過陰歷,沒有所謂的陽歷之說,所以這里的六月,指的一般就是陽歷7月。
排除了安全隱患,男人們就趕緊抓時間造房子,種地。
泄完洪的地全都是泥水,正好適合種稻谷,白菜蘿卜黃瓜也都安排上,能利用起來的地,老百姓們都利用上,就是想著冬天來臨之前,能挽回一些損失。
種子都是官府下發的,因為這場災情,導致很多人無家可歸,所以白荷上戶籍還算順利,不過女子不能單獨立戶,所以她的戶籍就上在了安小芒家。
雖說上了戶籍,但她是沒有地的,如果她想種地,就得單獨去開墾,因為現在比較混亂,還不知道各家各戶的荒地都在哪兒,所以白荷沒有去開地,就想著放在蓋起來了,在房前屋后種點算了,而且日后她會在村子里當個女郎中,怎么著也得要點糧食,糊弄明面上就行了,她自己本身也是不愁吃喝的,再飼養一些雞鴨鵝豬,就夠吃了。
種不種地,其實目前來看,也沒什么所謂,長遠考慮,還是等明年春天再說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