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收割,一邊晾曬,一邊用自制的木制打谷器進行脫粒。
三十畝水田,畝產水稻,也就三百多斤,這還是稻花魚養殖,鴨子輔助,養料充足的情況下的高產了。
畢竟沒有打藥,種子質量,一切看天收獲,三十畝水田,最后也不過收獲了一萬來斤的稻谷。
雜糧和小麥的畝產就更慘了,這些高粱、小米、大豆、蕎麥的畝產也才百十來斤,小麥亦然。
所以旱地三十畝,良田二十畝的平均畝產連二百斤都沒達到,五十畝地啊,也才九千來斤。
比起空間,這真是差得遠了,而水田能產三百多斤,已經是頂頂好的質量了。
八十畝地,那二十畝種的是蔬菜,最后連兩萬斤都達不到,這產量真愁人,但好歹也算是地主婆的待遇了。
畢竟還有很多人種不上地呢!
這還沒算稅呢,對比各朝代的稅,明朝還算低的,好像只有二十分之一,還是三十分之一,地主家自然也要交稅,他們這一家子的戶籍如今已經合在一個戶籍本上了,衛城是戶主,沒有功名在,自然全部都要繳稅。
其實她這一百畝地根本就不算個地主,人家小地主還有五百畝以上的地呢,她這頂多算是個富戶。
如果靠收租的話,肯定要比繳稅高,給朝廷還交二十分之一呢,自己怎么不得留個二十分之一,甚至更多。
她剛才換算耕田畝產,都是以現代的方式,但是古代糧食的單位是石。
古代畝產不高是眾所周知的事兒,也就兩石到三石之間。
明朝一斤是十六兩,合現在一斤六兩,一石合現在一百六十斤,畝產也就是現在的三百斤到五百斤。
那她這邊兩萬斤,也就一百二十五石的產量而已。
這邊的糧食價格是一石五百錢,按現在的斤算,每斤才不過三文錢(四舍五入)。
一千錢為一貫,一貫錢兌換一兩銀子。
她現在算了賬,她現在有一百畝地,畝產二百斤,總產量是二萬斤。
家屬爹一人,衛贏和她兩人,弟妹三人,共五人。
傭人雜役,也就是他們先前買來的那二十個人,每人每年不得消耗四百斤糧食?
二十五個人算下來就要消耗八千斤糧食了!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