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了多久,可能就要修水渠了,到了那個時候,怕是更苦更累。
5月中下旬到6月初陸續開始收麥,爸爸的拖拉機怕是要連軸轉了。
人工收割的年代,所耗費的力氣更是難以想象,而且還怕遇到風雨天氣,萬一下雨再刮風,那可意味著減產。
這年代的產量和民國古代也差不太多,就算稍高一點點,也看不出優勢,而花費農藥則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漸有的,剛開始還沒人愿意用,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轉變,也需要一個過程。
如今大家伙都窮,一個生產隊也未必能看到一輛自行車,出門全靠兩條腿走,要不然就是拉著個架子車,這架子車生產隊有,可以外借,但需要交錢,借一次按時間算的,一個小時一分錢,貴倒是不貴,可對于節省慣了的人,即使是幾分錢,他們也不愿意去花。
這年代已婚婦女和未婚婦女最大的區別就是看發型,已婚婦女一般都是學生頭,未婚婦女就是梳兩條垂胸辮子,如果發質好的,能賣不少錢呢,而且在沒有任何洗化用品的年代,有些人的頭發天生烏黑發亮,濃稠干凈,大家用來清洗的辦法,不是草木灰,就是皂莢,能用的上皂莢的都算是關系戶了。
像是他們家洗澡時候用到的那塊肥皂,還是爸爸攢了多久的煙換來的,非常不容易,而且也只在外出洗澡的時候拿出來用,大概這就是小小的虛榮心作祟吧,因為只有看到別人羨慕的眼光,媽媽才會覺得這東西值。
這個年代管理非常嚴格,不允許私人買賣,哪怕是換東西,也要光明正大,一旦偷偷摸摸,就會被有心人舉報,自然而然的也就鍛煉出來大家謹小慎微的性子。
每家每戶都分的有自留地,媽媽在紅薯成熟之后就種上了菜籽,在收麥子之前,菜籽就會收獲,打出來的菜籽拿到油坊榨油,換得油本,家里油不夠了,就可以去油坊添,油坊不收錢,只要你家的油餅,還是非常劃算的。
自留地也就有七分地,不多,因為他們生產隊的人口比較多,所以按照一口人一分地來分配的,這些地一般都不是樹下面,地頭的小塊地,在需要管理化的生產隊里,這些小塊兒地不好劃分和管理,所以就分出去做自留地了,而且這樹下面也不好生長,還不如分給老百姓種點蔬菜瓜果呢!
春耕開始后,大人們就徹底忙碌起來,丁薇不想跟著倆哥哥出去的時候,就自己待在家里和母雞們作伴。
三哥四哥也不敢跑遠,就在門口玩兒,隔一段時間就要回來看看她,不忘千叮嚀萬囑咐一翻才敢出去。
如果換做其他小朋友肯定是不行的,可丁薇是湯圓的芯,她成熟穩重,知道自己這個年齡段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