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半個月過去,她也沒能打聽到誰家有房子可以賣的。
不過這一帶的房價卻是打聽出來了,新幣的話五十到一百就能買一間一二十平方的。
要是整套的那種小的四合院,或者平房,至少得三百到五百之間。
換成現在的舊幣,后面得再加四個零。
以她如今的財產實力,那是絕對夠的,關鍵是有錢沒房子啊,誰家都想買房擴大空間,可在人人都是蹭單位住房的情況下,你根本就買不著。
在新學校,她也不算是臨時工,只是算是臨時請來的特派老師那樣的級別,是按節收費的,根本就不參與人家單位的各項福利待遇,就只有課時費,除此之外,啥都沒有。
你想找塊地自己蓋?那就更不可能了,既然折騰這么久沒什么著落,干脆還是住鄉下。
大不了吃點來回奔波的苦,后世還有從天津河北跑到京城上班的呢!
她這算啥啊?相對比之下,不就是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真要換成開車啥的,可能也就十來分鐘,真不算遠。
就這樣,安怡開始了自己的教學之路,如果哪一天中午碰上好機會,還能帶姊妹倆去下館子。
雖說現在的飯館都要朝公私合營發展,但還不影響她吃飯,真正影響吃飯,是在糧票發行之后。
到明年8月末,差不多糧票就普及全國了,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統購統銷。
她和姊妹倆雖然在一個學校,但因為她還要到高中趕場子,所以見面的次數和機會,也是有限的。
不過她向老師們打聽了她們倆的學習情況,屬于那種刻苦努力型的,天賦不天賦的,已經失了年齡的優勢,不過如果后面照著這個進度,是可以上高中的。
如果能上高中,那還去夜校折騰啥?
她們倆現在的吃穿用度都在她這兒取用,今年還可以,明年上半年也沒問題,但如果到了下半年糧票開始發行,在學校吃飯,也是要糧票的,她上哪兒去整那么多糧票?
所以自己做飯吃,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的。
在全民需要糧票過日子的時候,你拿糧食去換糧票,太過浪費,所以在這之前,得想辦法整一間房子,只要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都成,其他的也不敢奢望。
9月初,高中部那邊有一位老教授為了給唯一的兒子治病,打算賣自家小院兒里的一間房。
這消息是安怡在辦公室聽到的,當時她的心里面就是一喜,后來一想,人家治病呢,她怎么能高興?
低調低調。
但人還是不受控制的去問了價格,老教授家住縣一高家屬院,這里都是平房。
也許是因為老教授有一定級別,所以他家這算是平房四合院,堂屋兩間,一間待客一間住人,左邊兩間廂房,右邊一間灶房一間雜物室,很傳統的建筑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