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五十年代末,蘇國國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都比較高。
安怡走在城市的大街上,看不到痰跡、紙屑、煙頭等垃圾,也沒有看到行為舉止很是隨便的行人。
她站在路邊的時候,親眼目睹老年人上公交不方便時,有人攙扶,還有人主動讓座,不僅僅是老年人,包括女人和孩子,男性公民都會主動給她們讓座,這讓她忍不住感嘆,如果我們國家沒有受到侵略,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和平禮貌呢?
即使這么冷的天,偶爾還是有流浪漢路過,不過沒有躺在地上乞討,惡劣的天氣凍也能凍死他。
但你走在大街上,能從大家的穿著里,一眼看出什么人是流浪者。
這邊的大多數人,都很講究儀容,不分貧富的那種,各個看過去都非常整潔。
人家的皮鞋擦的锃亮、褲線熨的直溜溜的,就連頭上及身上都跟有強迫癥一樣,沒有出現頭屑。
如果不是來這邊親眼見到,她或許以為之前聽說過的都是夸張之詞,可如今她就站在這片土地,看著他們體現于舉手投足之間的教養,著實讓她忍不住再次感嘆,如果我們的國家,不經歷那些年殘酷的戰爭,該有多好?
想到這里,她再次唾棄了一遍即將亡國的小日本。
小日本的生育率幾乎已經降到了底,這是國人最津津樂道的話題,無一不是在說他們的喪盡天良,受到了上天的譴責和懲罰,讓你們建該死的神社,建啊,看你們還有沒有后人再去祭拜,呸!
她覺得近幾年有必要去一趟倭國,見證一下自己手筆,順便再看看,還有沒有什么,可以再撈一筆的。
相對于國人勤奮工作、生活的態度而言,蘇國人似乎更注重享樂和休假,注重生活品質,這和后世很多外國人有諸多雷同之處。
她賣水果賣蔬菜找上門,在他們看來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若非她的食材好,很有可能被趕走。
幸好她臉皮厚,也打扮的是老太太的樣子,大概心生憐憫吧,所以多數人都會買她的東西。
而在這個過程中,她也算見識到了這些蘇國人的家境。
幾十平方米的大客廳寬敞明亮,墻上、柜中擺放著高雅的工藝品和油畫,衛生間、洗浴間齊備。
最讓她驚奇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蘇國家庭里,她見到了電冰箱,這么冷的國家,居然這么早就有了冰箱,著實讓她稱奇。
在咱們國內,五六七三個年代的顏色就只有黑白藍綠灰這幾種,保守而單調,走出門,大街上似乎就只有這幾種顏色,但是走在蘇國的街道上,豈止是色彩斑斕、花樣豐富?
男人們個個西裝筆挺,襯衣平整無皺,婦人的服飾更具風采,幾乎都是穿著連衣裙或西裝套裙,花色各異,追求時尚感的同時,又注重服飾的個性化和舒適度,從他們的日常穿著,就能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那你說咱們國人就不熱愛生活了?
不,不同的國境罷了,我們尚還掙扎在溫飽線上,在當下老百姓的眼睛里,沒有什么比吃飽肚子更主貴的了。
只有吃飽了肚子,才有空閑想其他,至于穿衣打扮這些,永遠都是條件較好的人去煩惱的,當大多數人條件都差不多的時候,大街上可不就都是黑白藍綠灰了?
國人經常進行政治學習,思想交流,小到生產隊、學校,大到各個國營單位,只要能傳播到收音機、報紙的地方,大都會談論一些國家的時政,但是在這里,你會發現他們對政治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