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申晴就不再廢話,林森看她不似開玩笑,而且做什么都有模有樣的,就下令所有人聽從申晴的調令。
比起早就吃膩歪的面食,他還真想頓頓都吃上稻谷,稻谷可是細糧,而且頂饑耐餓,要是真能種出來,倒是好事兒一件吶!
等將種子挑選好,也晾曬好了之后,然后進行黃泥水或鹽水選種,即事先把黃土曬干,然后加少量的水調成漿糊狀再加水調劑,使新鮮雞蛋浮出水面銅錢大小時再加入種子,撈出癟谷后,用清水洗一遍,再進行消毒。
如果經過比重選的種子,可直接進行消毒,這樣能夠減少病蟲害。
在沒有農藥的情況下,她用空間的靈泉水當做對種子的保護,進行浸種,每天攪拌一次。
浸種的過程對種子環境的溫度要求極高。
為了能夠讓這些種子得到最好的照顧,她還特意用征用了余景天他們新蓋好的房子,在里面的三張炕上進行溫度培育。
水溫氣溫的把控,才能讓種子吸足水分,保證芽齊、芽壯。
否則極易造成不出芽就加溫,結果造成燒種現象,使種子失去發芽能力。
溫水提溫,經常翻動觀察,才能達到催芽的自然條件。
申晴種過稻谷,對溫度的把控全靠自己約摸,暖炕可以燒出溫度,正好新蓋好的炕也需要燒干,她用他們的家做培育的地方,也是一舉多得。
從挑選種子到催芽,歷時一個多月,總算將稻谷苗催生出來了。
之后就是照顧苗床,讓它們隨時保持濕潤狀態的同時,不忘去稻田那邊監工。
這些日子大家都很辛苦,每天用架子車往外拉土,四四方方的稻田整整折騰出來六畝地。
這六畝地都安置在了近水的平原地帶,在沒有化肥農藥的年代,平時做飯的草木灰就成了很好的消毒殺蟲劑。
土挖出來之后,申晴借用水的流速,制作了一個水車,水車上有竹筒,竹筒里的水會在向上轉動的時候,將水倒入從上到下延伸出來的水渠,水渠里的水,順著渠道就能流到稻田里。
水車她一共打造了三個,一個是圓形的,靠水的流速帶動,還有一個類似于轉動軸一樣的水車,這個水車可以靠人力踩踏轉動帶水,齒輪上都是一個個蓄水裝置,在轉動的時候,能將河里面的水帶上來,繼而引流到了水渠。
最后一個最為復雜,利用水車從高處往下運水,高處的水引流下來砸到水車上,帶動水車轉動,轉動的時候把水引到渠道里,木材打造的水池里延伸出來無數個竹孔,竹孔里的水流到下面的水池里,滿了之后,自然而然的也就進入稻田了。
三個水車打造出來之后,震驚了整個山寨的人,因為從前他們空有一條溪流,只知道一桶一桶的進行灌溉,從來不知道,還能用這樣的方法給田地灌溉,不管是高處還是地處的引流,似乎都有應對的方法。
大家看到這樣的水車,連續一個多月的高強度工作,似乎也都值得了。
六畝地的稻田水灌溉滿了之后,需要浸濕幾天,然后再拉著牛和犁耙下去犁地,等稻田里的水和泥巴融為一體之后,就開始插秧。
沒有任何肥料的年代,能正常插秧已是不容易的事兒,根本就沒辦法杜絕病蟲害的侵襲。
等將所有苗床里的秧苗插到地里面,天就開始熱了起來,猜測這個時候大概是陽歷5月中旬了,日子倒是把控的還算可以,不過疲勞度也大大增加。
整整忙活了一個月零二十天,累的申晴整日腰酸背疼的不說,整個人還黑了好幾個度。
秧苗種進去之后,還不能停,因為還有其他種子要播種,之前大家都只顧著這六畝稻谷,哪里還顧得上其他種子的播種,現在閑下來了,可不就得抓緊時間種其他的了?
現在申晴的日子,是真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累是真的累,尤其沒有機械化的農耕時代,更是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