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了這么久,也才達到十四級,等到十五級就能種迎春花,榛子,絲瓜和葡萄了。
因為有了這么個外掛,每天晚上,她都要下去撈一回,外掛好是好,每天只能用一次,多了不行。
但即使是一次,也有百十來斤,即使扔掉小的,也有八九十斤,在河道上走了半個月,也攢了斤兩千斤。
這年代的河水沒污染,也沒有壞良心的人抽沙,所以生態環境很不錯,魚蝦蟹的也多,剛開始沒掌握好技巧,老是將圈往上面打,后來掌握住了方法,圈往下面打,收獲明顯多了起來,最大的一網達到三四百斤,這可真是上天免費送給她的食材啊!
她挑的都是兩三斤重的大河鮮,一斤以下的全都放生了。
剛開始只是魚蝦,后來還多了河蟹、河蚌、螺螄、各種貝類。
10月中旬,她由水路改陸路,10月底,走水路,11月中旬方才抵達臨近的海岸。
看到湛藍色的大海,她激動的都要落淚了,誰讓古代交通如此不發達,要不是她身上有足夠的錢舍得坐各種交通工具,只怕是大雪紛飛之際,也趕不過來。
金國的沿海岸位于東南方向,并不是單純的南方,所以即使靠近海岸,也是非常冷的。
好在還沒有下雪,要不然根本無法趕在11月中抵達海邊。
她花一百五十兩買了一艘小船,自己劃著就出海了,目的是找一個沒有什么人煙的小島暫時作為自己的隱居之地,就像漁娘那一世一樣,在海邊住到明年開春,待她網夠自己未來幾年所需的食材之后,再回去也不遲。
河道里的河鮮都那么多,交通不發達,漁業也不發達的大海海鮮,那就更不要說了。
就是海面這個季節太冷了,冷的她渾身打顫,可是在看到礁石上遍布的生蠔、龜足之后,她就不覺得這點寒風算什么了。
大海無邊無際,想找合適的島嶼還真不太好找,她的打算是晚上在大海里撈魚,白天呢就憑靠自己的本事在海邊燒鹽、挖生蠔、龜足,蛤蜊,掌握好漲潮退潮的時間,在河岸邊撿拾美味。
不比漁娘那一世的是,這一世她又網這個異能,所以要簡單很多,花了兩天時間,找到一座無人居住的小島后,她立即圍著島轉了一圈,并沒有發現椰子樹,后知后覺想起來,這里并不算南方,東南方向又極寒,怎么可能會長椰子樹呢?
有些小遺憾的申晴,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在無人島短暫的停留之后,順著大海的方向一路向南。
如果遇到大風浪,就連人帶船躲進空間,等風浪過了,雨過天晴了,再重新飄起來。
她每天下一次海,遇上島嶼或者礁石,就上去看看有沒有生蠔、紫菜等好東西。
有的話就會蹲在那兒一挖一刮就是一天,直到肚子餓了,或者天黑了,才會轉移到空間。
那種強迫感使得她只要看到物資滿滿的礁石,就會不舍得走,一呆就是幾天,直到將所有食材都挖到空間里,才算作罷。
這年代,因為出海的危險性,使得漁村的漁民都不敢往深海這邊來,單靠淺海區域的取得就夠他們生存了,所以這些礁石上的美食才無人采摘,這可方便了她。
哪怕手指凍得發紫,她也堅持蹲在海風凜冽的礁石上,撅著腚,努力的刮,撬。
無人島她也沒放過,退潮以后出現的海膽、螃蟹、蟶子、海鰻等鮮貨,多的眼花繚亂不說,還騰不出多余的手去抓,眼睜睜的看著海水漲上來,隨著海水卷入大海。
海風中帶著大海特有的腥臭味兒,本以為到了海洋的天堂,可能天天海鮮吃不厭,實則卻是天天吃蔬菜,看到海鮮就覺得難受,你說這是不是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