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呀,不是這樣,你看過李易那里,他們搖煤球看著干凈?”裴耀卿不敢確定了。
那天看的時候只記得干活的多,搖煤球具體的給忘了。
不過他敢保證,絕對不是現在所見的情形。
他身邊的衙役跟去過,也在回憶,卻想不起來,怎么回事?莊子怎么搖的來著?
“派個人騎馬去看看,不能叫他們照此干下去,開春地一化,再來場雨,河又變黑了。”
裴耀卿干脆不想,叫一個人到那邊瞅瞅、學學。
有衙役騎馬從城外繞,速度快,奔著東邊跑。
“今天的河邊風不錯,對,把帆式風車架起來,接上和煤泥的簍子,壓模的一定要控制好,人別趴里了……”
很湊巧,李易今天也在看搖煤球,之前是讓人熟悉,熟悉規矩,熟悉流程。
現在開始上工具,煤球是先把煤面子給和好,然后一排排的橫豎隔離,成為一個方塊。
方塊放進簸箕里搖,磨掉棱角,就成了煤球。
之所以不直接燒小方塊,是因為方塊能摞到一起,不透風。
圓的煤球怎么摞都是有空隙,好燒。
壓模原來是用一個橫木棍連一個豎的木棍,人抓著往下使勁壓,煤就被壓開了。
現在換成金屬片的格子,木頭架子系繩子,連著格子,往下一落,一片小煤塊出現,又快又不累。
和煤泥,河邊只要有風,就把帆的風車給裝上,像磨似的,一轉就攪拌。
搖煤球的不用簸箕,改成腳踏滾筒式,一堆方塊煤倒進去,踩呀踩,煤塊在里面滾動,棱角磨掉。
其他堆放煤面子的地方上面蓋草簾子,以防風大給吹得四處飛。
騎馬過來的衙役看到了,糾結了,這不是他想要看的東西。
他要看更原始的那種,現在別人怎么學?
他下馬湊上來:“李東主,先前他們怎么搖的?我是說灰,城外別人搖,不成個樣子。”
李易一拍腦門:“是我的錯,先用石磙子把地壓平整,冬天不用,然后鋪一層黃土,煤面子在上面操作,到時候澆點水,一起就收拾起來了。”
“那還能燒了么?有黃土的煤。”衙役回憶了一下,確定,土不能燒。
“五份煤或四份煤,加一份黃土,能燒。我教你們做蜂窩煤的爐子吧。
拎著就能走,十幾斤,上面能放小鍋。缺點是沒有煙囪,在屋子里燒熏人。
你先讓他們平整地,然后運黃土,咱這地方最不缺黃土。”
李易考慮教別人做蜂窩煤,爐子好造。
李易說完轉身離去,去找工匠,他想起來一個很好用的小工具,制作蜂窩煤比搖煤球和打煤坯快。
只要用一壓一個,不用加額外的料。
衙役自己站在那反復嘟囔幾遍,記下了,騎上馬回去。
不到中午,搖煤球的地方開始大掃除,煤堆到旁邊去,拉來黃土鋪一層,上磙子壓壓,再鋪一層。
在這上面操作,收拾的時候連著黃土一起鏟出去,干凈。
李易的莊子工匠也給東西制作出來,鐵匠坊的在打造。
眼前的是一個直徑三寸的竹筒,后面帶著節,節上鉆幾個孔,細竹子下面削尖了插進孔里楔牢固。
中間的孔最大,鉚進去一個比細竹子粗兩圈的竹竿。
拿著到和好了煤泥的地方,先蘸一下水,直接對著煤堆就按下去。
挪到旁邊,在地上一墩,拿起來,一個蜂窩煤做好了,曬干、晾干即可。
“缺點是容易壞,工坊給制作鐵的,先看看好用不?”李易把東西交給旁邊務工人員。
對方學李易的樣子,蘸水、插、挪、墩、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