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縣窯這回認了。”
一個個縣窯答應。
“咱們商議一下,武功縣的還有多少,不用他們繼續拿了,以前次品我們一賠十,之后的我們一個給一個。”
大家為了減少損失,不讓武功縣拿了,不然武功縣繼續拿不好的,一賠十啊。
“哎呀,武功縣占便宜了,不用給夠數量,剩下的白賺。”有人說風涼話。
武功縣不繼續給陶器,確實占便宜,可是損失更大。
別的地方開始用新釉,武功縣拿不到,只能燒原來有的品種,價錢要低一大截。
一種新釉,若掌握在哪個窯上,需要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
挺住了,這個窯會成為一代名窯。
換成有人賣釉,別的窯都給,就不給一個窯,那是絕戶。
從武功縣窯上過來的人一眾人,臉色蒼白。
大家都燒的陶瓷,其實賺到的并不是很多,尤其是京兆府,幾乎各個縣有窯。
現在其他窯拿到了新釉,以前的瓷器必然要用成本價出貨,好籌集資金多買釉。
武功縣怎么辦?窯可以不開么?不開那些指望著窯活著的人改行?
“李易,我和你拼了,你欺負我武功縣。”有人突然大喊,一副想去跟李易拼命的架勢。
他周圍的人拉住他,抱著腰的、拽胳膊的、摟脖子的。
有拿著陶器過來登記的百姓跟著喊:“你們武功縣窯欺負我們的時候沒想到過有今天?”
“對,只許你欺負別人,不許別人不賣你東西,你武功縣窯厲害呀。”
“我就是武功縣的人,你們窯上的別扯整個武功縣,我們今年要用著李東主拿出來的好農具,還有肥料。”
“放開他,讓他去,他找誰拼?能進去莊子嗎?進不去還好,偷摸鉆進去,要被莊戶打死。”
“我們給你們窯上揉泥的時候,一點點大的沙粒都挑出來。你們就給我們那些破東西。”
“陛下都說了,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百姓們再次攻訐起來,紛紛指責武功縣窯的惡劣行為。
有的甚至邊說邊抹眼淚,之前太委屈了,揉泥手揉腫了,用熱水泡泡,第二天還要繼續揉。
武功縣的其他人不攔了,說要拼命的人也不沖了,想來他并不是真要找誰拼命。
旁邊有人好心勸:“愣著作甚,得罪了李東主,趕快想辦法,李東主好說話。”
“對,我們蜀地鹽商就惹了李東主不快,給一百五十萬斤井鹽,李東主還請我們喝茶呢。”
蜀地的商人打助攻,去吧,付出一定的代價,相信可以被原諒。
登記繼續著,誰家什么樣的陶器,寫下來,回頭補上,差一個補十個。
陶器有標記,各窯的有辦法識別。
百姓各種人不缺,之前用不好的幾個陶器換別人一個好陶器的想換回來。
對方當然不答應了,雙方爭執、協商,官府派人來調解。
比如說換了的人,現在雙方分一下,一個不好的陶器,補償十個后,一家五個。
或者是四六開、三七開。
另外有的人胡攪蠻纏,拿著自己家的陶器過來,只是看著有一點點不規整,非要讓對方窯賠十個。
關鍵這陶器還不是這次活動交換所得,是以前買來。
窯上才不干呢,以前有的一些陶器是打特價賣,誰知道你這個是不是特價產品?
雙方又鬧,衙役調解,給一個碟子行不?你這個是碗,正好湊一湊。
過來討便宜的人同意,窯上的無奈,給,別折騰啊,就這一次,下回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