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放下盒子:“到時估計李家莊子的兌換券還要發行。”
“為何?”盧懷慎扭頭看過去。
“那朝廷的錢換李家莊子的錢,百姓和商人愿意換嗎?
禁止李家莊子的兌換券流通?逼著百姓和商人換。
換到手,朝廷拿著李家的兌換券去找李易換銅錢和絹帛?
李易不會答應,他會賣東西,收朝廷的貨幣,用朝廷的貨幣換回自己的兌換券。
朝廷發行貨幣需要有東西抵著,數量有限,李易賣的東西價錢高,有大量利潤。
他把朝廷發行的錢給收到手里,給朝廷,市面上沒了李家莊子的兌換券,朝廷的不夠用。”
張說變聰明了,說兌換的結果是貨幣少。
百姓手中的銅錢和絹帛又不是一年積攢下來的,年年生產絹帛和挖銅造錢。
朝廷手上哪有那么多?
敢多印錢,直接貶值,轉一圈,圖個什么?
“此事不急,待朕問問易弟,有法子。”李隆基皺下眉頭,又舒展開。
他想不出來怎么辦,找知道的人咨詢。
事情結束,大晚上的他又從后面出去,到李家莊。
跟李易說一聲把東西找人送上去了,等結果。
宮里的姚崇三個人不困了,安排人手,分開攜帶東西,快馬送到蜀地。
這不僅僅是錢,更是士氣,一個兵能收到兩緡錢,他們便不用記掛家中的收成。
當然,到那邊要宣傳是朝廷給弄到的錢,不能直接說李易。
即便大家全知道怎么回事兒,明面上依舊要彰朝廷之名。
等三個人全處理好,看看時間,快到子時了,不回家了,準備在班上瞇一會兒,等天亮。
“商人那么多,只有李易愿意出錢,是因為李易賺錢容易?”盧懷慎吃著點心、喝茶水。
“是因為別的商人膽子小,跑捐了一次,朝廷又繼續管他們要。”張說從另一個角度說。
姚崇沒吱聲,他坐在那里盯著茶水發呆。
他又一次琢磨起李易究竟是什么人,與歷史上的所有人進行對比,發現都不同。
感覺像是為了某個事情而拼命幫助百姓,不求回報的那種,又不需要名聲。
想當官,考科舉直接就成了,他根本不急著考。
自從四十二個學子被安排到各縣之后,他忙著讓學子找地種大棚。
他自己整天在家呆著寫醫書、教學子和那個什么護士。
說他要謀國的話,他就不應該獻出來火藥和熱氣球,賺錢多好啊。
錢多了,到別的地方收買人心,招兵買馬,拿出來火藥和熱氣球,獨居一方。
等勢力雄厚了,再打。
他不,他錢一多,保證花出來,一副誰要錢我就給誰的模樣。
他似乎就想憑借他自己的力量,叫大唐繁榮昌盛。
奇怪不奇怪?要說缺點,也有,喜歡吃,總是能琢磨出來新的吃食。
“元之,元之,元之你困了就去睡吧。”姚崇琢磨的時候,耳邊傳來盧懷慎的聲音。
他搖搖頭:“不困,我總覺得還有什么大事要發生。”
“別說了,我都怕了。”張說連忙擺手,不行了,最近事情多,可不要再折騰了。
“等等看,保證有,就李易。”姚崇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