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吐蕃上層人不愛吃,給奴隸吃就行,奴隸有力氣才能多干活。
“如李易是吐蕃人,他會為吐蕃想出什么好辦法?專門適合吐蕃的。”
伊辛巴在想李易這個人,他是要過來與李易比試,從李易手上拿技術。
他很自負,覺得自己強。
一系列事情之后,比試的事情沒了,他一直在看李易往外拿東西。
那么李易在大唐的京兆府,考慮的事情是當地百姓,換到吐蕃又該如何?
“沒有……對,叫資源,沒有資源,他在吐蕃只能提供一下短曲犁,雪橇能拿出來,還有什么?”
伯訛一想到李易就難受,貶低一句,心情好了許多。
其他在鴻盧寺里的外邦使臣們倒是在努力學習。
奚族與契丹在東北和一部分的內蒙古居住,他們的冬天趕路費勁。
他們發現這個雪橇好,他們其實沒想錯,歷史上東北地區的馬拉爬犁、鹿拉爬犁、狗拉爬犁,就是這個東西。
只要是有雪,爬犁可以上山,馬能跑的地方,爬犁保證能走。
灌木太密,不能絆住馬腿,爬犁能從灌木上飛過去。
當然,一般情況下沒有那么玩的,心疼馬,萬一摔了呢。
以前他們沒想過,今年看著京兆府的百姓來來往往,準備學一下。
不然下大雪之后,根本出不了門。
余江跟著去契丹和渤海的隊伍一起回來,依舊裝著蜀地人。
契丹隊伍管事的明面上是巴察爾查,余江就找到巴察爾查。
巴察爾查一行人把家人都給帶回來了,包括沒去的兄弟的家人,打算好了,讓家人在大唐生活。
主要是孩子,學習大唐的文化,然后他們輪換著回到契丹幫忙出主意。
“巴察爾查,雪橇看著好制作,其實里面有門道,契丹需要雪橇。”余江裝著吃餃子跟巴察爾查交流。
“我去問。”巴察爾查一心為契丹著想,不管今天是三十兒。
李易剛剛把永穆公主送回院子,準備回自己院子休息,便遇到尋過來的巴察爾查。
旁邊還有羽林飛騎陪同,羽林飛騎不放心別的人接近李易。
“李東主,雪橇有什么竅門?我契丹需要。”
巴察爾查大聲問,那邊表演節目有聲音傳過來。
“是說制作?主要是輕便,由于那邊沒有竹子,用柞木制作的比較好,相對也重一些,要是想輕巧,用草編,下面拿油樹條編織成排……”
李易沒拒絕巴察爾查的問題,耐心地講解起東北以前的爬犁怎么做。
輕巧的不夠結實,有小孩子需要帶,或裝一點貨物,人拖著走,用那一種。
使用木頭了,自然得用牲畜。
“那邊有一種鹿,可代替馬匹拉爬犁,它們比較溫順。”李易還好心地介紹起馴鹿。
整個東北在渤海的控制下,包括了黑龍江一帶,控制力其實不是很強。
東北三省,遼寧到黑龍江遠著呢,怎么能把整個地區完全控制住?用高速公路?省道?火車?
一路上好多的山與河流,就是說還有一些地方名義上歸渤海管,實際當地部落自己生活。
不然秋天的時候那邊說造反了,消息傳到渤海的國王耳中,冬天出兵,到春天還沒抵達,路上凍死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