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來的州府考生太過浮躁,答題速度快,沒有根基。”蘇颋批評新的考生。
沒到村子里當過村官,經歷少,這一屆的留下名聲的沒聽聞過,說明游歷也少。
如此考生莫說考上的幾率低,即便考上了,好位置依舊搶不到。
等李家村子的二百二十個學子把村子治理好了,哪個不得安排?
更高的位置,看那四十二個學子。
朝廷一共有多少個位置?
“最近兩天,小易消停了,要出事兒。”畢構開始考慮另一個問題。
過去十多天了,李易怎么沒折騰?
李家莊子聚居區的女子有了新的活兒,這個不算,她們一直有活兒。
還有的是讓各個窯燒大陶缸,不要求外面多么光滑,但價錢一定要低,同時要足夠厚。
這個不用多說,越大的陶缸越厚,薄了承受不住水。
“抄書呢吧,聽說不是要給一套書,用來教審計么。”
蘇颋對此認識還不夠,以為李易抄書會耽誤別的事情。
“怕個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宋璟被嚇壞了,喊出來,給自己壯膽。
魏知古出聲:“倒是當過了村官的考生,我看答題表現得不錯。”
“在地方上當官,經歷過,才會在經歷的時候考慮問題,平日里辦詩會再多也無用。”畢構對此有所了解。
其他三人頷首,深以為然,考生到地方去當小官,確實學到了不少,至少自己能把生活安排好。
別的成果要等著考試結束才知曉。
……
“這次更多,將近十三萬人,遷到內地,還是在原處設置軍隊防備?”
李家莊子晚上,李隆基一家在吃涮串兒。
小家伙嘗了一下辣的就抹著眼淚不吃紅色的串兒了,他非要嘗,那就讓他嘗。
李隆基吃辣的,春天的冷跟冬天不一樣,感覺從里到外都冷。
穿得多吧,上火,穿少了,感冒。
百姓干活多,運動量大,只要屋子里暖和一點,便知足了。
李隆基詢問新的鐵勒九姓降戶的事情,十三萬多人。
“遷,不要在并州置天兵軍,耗費錢糧過多。華州和同州還能繼續裝,繼續修梯田。”
李易選擇遷徙,把人放在外面,無法為大唐作貢獻,大唐還要搭人手看著。
進到內地,種田解決了他們自己的生計,還為大唐增加物產。
“還是你買地?”李隆基按照之前的操作。
“同樣也得把他們的收益算在我身上,我倒是不在乎花那點買地的錢。”李易無可無不可。
“成!”李隆基答應了,他覺得把人放在李易手上管比較安穩。
去年來的三萬多降戶,一直很聽話,給手工活也學著做,還認真學習大唐的話。
開春了,先一步把農家肥給運到山上去,準備種了糧食還完債,成為自由民。
諜報顯示,那些人對家里的物品十分珍惜,每天做完飯了,要把鍋刷得干干凈凈。
以前他們有半個陶鍋的碎片,都用來做飯,現在有了鐵鍋,似乎很滿足。
據說正在努力學習制作新的菜肴,懂得油要熟了后再放菜,不然味道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