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覺得打罵孩子的事情上,需要一個環境和習慣。
周圍的人都打罵,被打罵的孩子不以為意。
或者是從小就打罵,孩子習慣了,要是哪次犯錯誤沒挨打,總認為情況不對。
打完了得告訴孩子為什么挨打,不能拿孩子泄憤。
若周圍的環境中都不打罵孩子,平時打得也少,突然有一天因為一點事情,自己心里不舒服,打罵孩子的時候本身屬于發泄。
孩子一時想不開,加上知道有其他的孩子會跳樓來抗爭,學著就跳了。
養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需要一種激勵與認可。
學習成績不好了,找原因,不是直接給打罵的結果,家長思考,采取最簡單的措施逼孩子提高成績,一般效果會很差。
孩子學習進步了,要夸孩子,告訴孩子某一個科學家得到了多少人的尊重,加油,將來也成為那樣被尊重的人。
而不能拿其他的孩子比,人家誰誰誰怎樣怎樣,你看你就完蛋。
還有過分地謙虛,別人一夸你孩子,還沒夸完,直接來一句‘他不行’。
孩子想買一個東西的時候,要么直接買,買完孩子高興。
要么不買,孩子哭死也不買,不能孩子哭著走出去一段距離,突然妥協,再回來給買。
那樣買完了,孩子其實并不高興,只是懂得了對抗的重要性,下次要堅持更長時間。
李易對莊子的孩子就采取各種策略,允許家長打孩子,打的時候要控制部位與力度。
更多的時候卻提供好的學習氛圍,把玩耍的時間留出來,一邊玩一邊背誦東西,或教孩子動手動腦。
小家伙不懂自己遇到了什么樣的老師,反正他整天很開心。
唯一愁的是自己什么時候能夠長大,像更大的孩子,像大人一樣。
吃掉幾個炸燜子,小家伙要下地自己走,黃瓜汁不喝了,讓拉著小手溜達。
他沒有機會出來接觸到最真實的民生,看什么都稀奇。
“小蔥一角錢一把,看一看,沙子已經磕出去了。”賣蔥的攤子放在地上,有人吆喝。
看到李易來,趕緊站起來往后退,保持距離。
“一角錢怎么給?”李易納悶。
“車票錢,有角有分,拿那個可以買,十角換一錢。”賣蔥的人掏出來一把車票的小面額錢。
“來,咱倆挑一挑小蔥。”李易征詢下小家伙的意思。
“好。”小家伙當成游戲,挑吧。
李易耐心地教小家伙挑蔥,挑出來一小捆。
李易準備掏錢,告訴孩子買東西要給錢。
結果小家伙從自己的兜里拿出來一張一錢的紙幣,他還看了看,問:“行嗎?”
“洗手帕,給我錢。”小家伙得意地說道。
“好。來找錢。”李易對賣從的人說。
“不要錢,拿走吧。”賣蔥的人搖頭擺手。
“不行,這是教孩子買東西要付錢。”李易拒絕。
賣蔥的人只好接過去,找出來九角錢。
小家伙看到給出一張,換回來一大把,露出驚喜的神色。
“還買一把。”小家伙決定要以此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