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日起,賣貨物的大唐商人交一成稅,賣的夷商交一成稅,買的夷商交一成稅。”
廣州海邊碼頭,有人讀著貼在那里的告示上的話。
大唐的商人聽了不覺得如何,與他們無關,他們之前也交一成的稅。
而且廣州在修路,一條條狹窄和根本不應該算是路的路上,百姓們在挖鑿。
這就是他們交的稅錢,從碼頭開始,一直通過大庾嶺到更北面的路,全修好了。
還有驛站,十里一驛。
運輸貨物對于驛站的依賴不是太高,大家都是有武裝保護。
送信卻不一樣,走驛站,多給錢,信會很快被送到目的地。
一封信愿意花一緡錢,相隔兩千里,五天內送到,一天四百里。
對于曾經朝廷的六百里急報和八百里加急,顯得慢了。
不過比以前讓人送信,快了何止十倍。
商人們覺得驛站的人辛苦了,驛站又不是一個人賺錢,一群人,一緡一個人一錢都拿不到。
也有商人認為還可以,不是一個商人送信,每天幾十上百個商人要寫信往來。
有的甚至是從夷商那里買一點樣品,裝在小包裹中連著信一起送走,五天內送到家。
家里那邊看樣品,再回信,五天內送回來。
若愿意花五百緡錢,能夠把一個不超過二十斤重的包裹三天內從廣州送到長安。
別管人家怎么跑,五十萬錢,保證給你跑到。
比八百里加急還快,一路將近四千多里了吧?一天跑一千四五百里?馬要怎么跑?
然!目前為止沒有人愿意花那個錢,二十斤的什么東西值五百緡?造反的文書?
他們還不清楚,朝廷加急,從長安到河西節度使,一天內抵達。
過程簡單,沖刺,騎上好的軍馬便沖刺,到下一個驛站立即換馬再沖刺。
“多花一成的錢?總漲。”
“去別的地方看看?繞開他們?”
“繞不了,旁邊還有一個告示,說只要發現有人私下買賣,舉報的人拿貨物的一半錢財。”
“哪來的那么多錢賞賜?”
“沒收,把我們的東西和大唐商人的東西全收走。”
“會有人舉報?”
“你說呢?”
“換成是我,我舉報。”
“自己人都會舉報,只要不是同一艘船的貨物的人。”
夷商們郁悶,多花錢,意味著利潤少了一成。
“交吧,交五成的稅,還是能賺許多。”
“大唐什么都不做,直接賺錢。”
“告示說要修好的碼頭,還有庫房。”
“他們很多商人在用一個叫李家莊子的兌換券,你們有嗎?”
“我換回去了幾百緡的,全是一錢的,在我那里當錢用,我擔保,很好用。”
“我也試試。”
夷商們的話題換到了兌換券上,大唐說的稅,在他們可承受范圍內。
他們的利潤可不是百分之二十,他們跑一趟船,至少五倍利潤,遠的地方甚至超過十倍。
海邊站著一群人,拿武器的人,覃水坐在用草編織的太陽傘棚子下面喝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