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下雨了,這里的冬天比別處早。”邊關,黃河所在,郭知運在軍寨中看著外面的大雨。
今天的雨下得特別大,而且云的方向在朝著東移動,估計黃河沿岸的雨水多,水勢要上漲。
水一漲,流速則快,從那邊來的船只受影響。
秦離站在旁邊,抬頭看天,天是黑的,哪怕太陽這個時候應該升起來了。
“需要藥材,如今形勢穩定,把羽林飛騎派回去吧,再讓那邊派幾千羽林飛騎帶藥物過來。”
王君葵不喜歡現在的天氣,潮,白天潮熱,晚上濕冷。
倒是張孝嵩無所謂,溫差大而已,他那里早習慣了。
“放置炸藥包和竄天猴的地方每天一輪換,都在燒完炭干燥的地方,蜀地的東西還送著,差不多把五十萬緡花完了吧?”
張忠亮在算計后勤,蜀地送東西源源不斷,他估算后,認為錢用得剩不了多少。
秦離搖頭:“五十萬緡哪有那么快花完,以前朝廷作戰,幾十萬緡能打上兩年。
即便真不夠用,東主會想辦法,這邊的東西送回去,很快會變成錢財。
吐蕃沒動靜?朝廷的信送回去了,他們知道地方被占,怎不反擊?”
“今年不可能,等調兵過來,穩住士氣,黃河該冰封了,河能過,他們難道要主動進攻?”
張孝嵩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
吐蕃來不及直接打,周圍的部族失去了戰斗下去的士氣。
新來的兵能有多少?數量少了無法打,數量多了后勤誰負責?
等黃河冰封,看上去過河簡單,但雙方都簡單。
那么冷的天,牲畜不吃草,還是人不吃飯?
只能增加對峙的規模,無法進行有效突破。
冬天怎么辦?繼續拼后勤唄!
這仗打的,就是打錢。
換成以前,大唐應該撤軍了,無法支撐遠征軍之輜重。
如今李易那里說不定在準備更多的物資往這里運,每天都在制造船只和火器。
還有從其他地方買到的糧食、肉、調料等東西。
張孝嵩頭一次發現錢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跟他帶一萬雜兵去打西域不同。
那時講究的是突襲、速度。
此刻穩扎穩打,大家拼補給。
吐蕃的補給不清楚,自己隊伍的補給絕對厲害。
都吃到水果罐頭了,還有栗子雞罐頭。
本地不缺肉,不吃肉罐頭也無妨,但送來了,代表的可不是吃,是一種意志。
前方打仗,后方就會連著水果和肉、蔬菜給送來,打到哪則送到哪。
士氣不同,大唐的將士,不需要吃罐頭,在那放著,生病的人,活受傷沒好的人才吃。
有,不吃,和想吃,沒有,是兩回事兒,差別大了。
“那邊又送來東西了,跟我們換高壓鍋制作好的鹵肉和青稞飯,估計他們在儲備。”
樊凡手上有一個本子,上面記載了對方換多少東西。
按照東主說的,人的行為有目的性,在對方大量交換的時候,對方應該是在儲備。
對方為什么不自己制作臘腸和肉干,估計是獵物更好獵取,自己制作的東西味道不好。
或者是自己也在制作,卻用這個交換的行為來麻痹大唐,讓大唐對其儲備產生誤判。
郭知運平靜地看著雨幕:“不重要,拖得時間越久,我們優勢越大,李易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
他這人叫人看不透,卻總能在大勢上不出紕漏,細節上又把握得完美。”
“如今想來,李易用幾年的時間在布局,大力發展農耕技術,尋找新的高產種子。
研究不同的食物儲存方法,還有武器琢磨和產量增加。
慶幸吧,他是我大唐人。換成吐蕃,估計這幾年不會對大唐有任何進攻。
等著進攻的時候,大唐才會發現,守無可守,就如我等打下黃河領域一樣。”
王君葵說,他服氣,越是去琢磨李易越發現李易不一般。
有的人內政厲害,專門搞錢,有的人工事牛逼,叫人制造新的東西。
還有的人農事突出,給朝堂增加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