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弟,這個如何處理?”李隆基同樣糾結。
地方上的那些個縣令和氏族,在他眼中不是問題。
他是皇帝,謀一國而不某一地。
“山民入籍踴躍,當免租十年,讓覃氏幫忙開墾梯田,派一些學子們過去吧。”
李易知道山民為什么愿意入籍,山民的想法很簡單。
入籍之后,就有更多的截瘧丸和抗蛇毒血清。
看上去是要交租子,但同時朝廷花錢修路,還高價收購以前沒有人要的草。
那個是藥,草就是藥。
包括蘑菇什么的,都能賣價錢。
“派莊子里的人出去?第一批還是第二批?”李隆基同樣看中廣州邊貿。
“第一批,去二十個,除了刺史之外,其他的縣都要當一把手。”
李易給出一個答案,把他最不想往外派的人派出去。
他不想派,不是說這些人學得不好。
李易不舍得,他還想教更多的知識。
但廣州那里,涉及到了當地的氏族、山民、貿易關系。
如此情況下怎么辦?張九齡不想回來,他不放心。
說實話,一個張九齡坐鎮地方,足矣!
可是朝堂需要增加人手,宰相的工作得細化,宋璟管的地方太多,分心。
把張九齡調回來,先負責與突厥、吐蕃等地的外交。
之后分宋璟的權,四個宰相比三個宰相好。
下一步收拾世家的話,三個宰相無法形成相互牽制。
一個同意,一個反對,第三個人變得重要。
四個人基本上能形成二對二的局面,若三對一,挨收拾的是三個的那邊。
二對二,最后的決定權在陛下手中。
“他們過去可會被架空?”李隆基擔心李家莊子第一批學子過去面對當地的勢力政令難出。
“他們過去架空黃氏,黃氏在地方勢力最大,別人想架空他們,付出的代價過大,我準備提高當地官員的俸祿。”
李易的手法簡單直接,用錢砸。
學子過去叫人干活,被致使的人不干,直接拿掉官,換一個上來。
正常的俸祿,地方要對抗,誰上來都不聽話。
五倍俸祿呢?額外的福利呢?考評后發的大紅包獎金呢?
百姓的日子好過,民眾基礎雄厚,區區地方人多一點的家族算個什么?
他們敢殺官,必然滅族。
李隆基還是擔心,卻選擇相信李易,至少有鴿子在,飛來飛去的。
張九齡回來時會帶很多廣州養的鴿子,學子們過去,帶李家莊子所養的鴿子。
“駛遠縣的晏氏最后當如何處理?”李隆基想起來那只‘雞’。
“等李豐,李豐他們找到晏氏謀財害命的證據,按照死掉的人多少判晏氏和與他們同流合污之人的絞刑。”
李易不手軟,叫晏氏去撈好處,屬于主觀陷人于罪,行為不好。
用這個理由來處理晏氏在駛遠縣的問題,結果完美。
晏氏若不曾害死人,自然不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