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動于九天之上。”李成器往火鍋里下牡蠣。
他安心,李易拿出來的技術越厲害他越安心。
李易始終要維持現在的皇權地位,就是保他的三弟當皇帝。
如此,他自己可以隨便玩耍,想怎么賺錢就怎么賺錢,想如何發展沿海就如何發展沿海。
不受猜忌,李易不允許他篡位,三弟和其他人便放心。
“造鐵軌,先穩住邊疆,把鐵軌造出來,蒸汽機船配合著其他船出去,三年夠不?”
李隆基不甘心慢慢發展了,他要加快,要出一個盛世,真正的盛世。
李易把燙酒的陶盆里的水倒掉,拎起暖瓶重新倒水,繼續燙酒:“看下多大的決心。”
“多大的決心三年能成?”李隆基現在就下決心了。
“一年,只要拿錢砸,明年這個時候鐵路就修到海邊。
有一個經濟賬,同樣的鐵路,三年修出來,耗費二百萬緡。
兩年修出來,耗費五百萬緡。
一年修出來,耗費一千五百萬緡,。
要時間,還是要錢?要技術低成本保密,還是高成本守住?”
李易在計算鋼鐵產量,煉鋼爐多了,必須增加保密措施。
因為要放到外面去,莊子里地方不夠。
同時加大鐵礦石開采、煤炭開采。
費用成幾何倍數增長,像他那時生病了修的兩個醫院。
平時要修,三年能夠用上就不錯了。
但當時要求按照天來計算,動用的機械有多少?各地的物資調集有多快?
大唐現在修鐵路也行,看你愿意花多少錢。
三年二百萬緡,一年一千五百萬緡,同樣的工程,選哪一個?
李易知道,按照他那個時候的國家建設速度,玩命砸錢,這條大唐要用的鐵路,半個月給你修出來。
所有的工段同時施工,即便是動用飛機,也能把東西給送過來。
“差那么多?”李隆基糾結了。
李成器不去自己鬧心,他直接問:“易弟覺得哪個劃算?”
“完全按照我的規劃來進行,一年的劃算,搶出來的時間,到第三年,賺到的錢,保證超過一千五百萬緡。”
李易計算過吞吐量,鐵軌一口氣鋪到海邊,少了一部分黃河運輸的壓力,同時把節省大量時間。
從運河那里就先攔一道,不然走運河進黃河,河運的速度怎么跟鐵路比?
關鍵鐵路帶動的不是兩個點,是沿途的所有位置。
還包括京兆府周圍的各州府,他們把東西送到京兆府,就裝火車了。
然后就可以在他那時的連云港位置建設新的碼頭,夷商如果愿意,貼著岸把船航行過來,獲取的商品價格會更便宜。
同時連云港去新羅和倭國近,有利于針對這兩個地方的貿易往來提供便利。
一環套一環的,倭國需要大唐的東西,走海運進黃河不現實,船和船不一樣。
到連云港停泊,正好方便物資交換。
另一個作用是民心,大唐的百姓看到鐵路和火車,很自然地感到驕傲,看別人的眼神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