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彬愣了愣,很快又想到了辦法。
“賣到哪去?一斤價錢幾何?密集種植棗樹,生蟲子了如何處理?”李易還有問題。
“賣……賣……華州的東西賣到哪去了?賣給李東主你。”曹云彬看李易。
“我不買,河南道知道今年送到長安多少大棗嗎?從渭南往西北、北邊、東北,哪個地方種的棗都比渭南好吃。
我想要大棗,為什么不在那些個地方宣傳種植?甚至派人過去指導種植?”
李易指新疆、陜西更北面、山西一大片地方,還沒算河北省,光是河南道就提供了大量的棗子。
包括他那時的河南本地與山東,渭南不適合全民種棗,種一點自己吃還行。
“那……”曹云彬大受打擊,自己好不容易想到個辦法。
“百姓到時候耽誤了其他的工夫,又賺不到錢,你拿腦袋扛也沒用。
拍腦門決定,拍胸脯保證,在我面前,卻絕對不允許拍屁股走人。”
李易知道曹云彬心思是好的,沒考慮撈政績,只想為百姓辦事。
只不過想問題太簡單,華州和同州的產業,自己李家莊子收東西,當然可以發展起來。
李家莊子要是不收呢?收那么多大棗有何用?渭南就不適合專門發展成大棗之鄉。
一般是容易出現旱災的地方才要多種棗樹,固土防沙。
同時越旱棗子越甜,吃幾顆棗子,就像一塊果糖能夠讓人維持住一天的生命一樣,關鍵時刻。
另外棗木的木材好,同時門前有棗樹,夏天乘涼,再有鄰居偶爾打個棗吃,鄰里和睦。
渭南挨著渭河,有平原地區,有山地,還有臺塬地貌。
現在渭南在大力養殖牲畜和魚,耕種面積形成臺塬長梯田格局。
整個京兆府長安外的二十個縣,李易都規劃好了。
渭南棗樹有,卻不需要專門政府干預。
真想發展,李易可以說一家種五棵棗樹,不用多。
百姓自然會種,五棵夠用,還不用操心管理。
曹云彬像犯錯的孩子一樣低頭,悶聲道:“不種了。”
“種,別不種,咱們渭南柿子樹也不少,用柿子樹來嫁接棗樹,掛果速度快。
咱們這邊都是澀柿,處理起來很費勁,主要是價錢不高,一般制作成柿餅還行。
紅棗比柿子貴,為什么不教百姓更熟練地嫁接?
還有山里紅樹嫁接山楂的,苦杏嫁接家杏。
落實下去,從最小的方面開始。
如果每一棵柿子樹嫁接一枝棗樹,到時候棗子產量上來,咱們制作蜜棗啊。
大唐如今各地養蜜蜂的人增加,蜂蜜的價錢會隨之下落。”
李易說蜜棗只為舉例子,小棗才做蜜棗,小棗不甜,賣不上價,所以用來制作蜜棗。
大棗本身就好吃,憑什么還要用別的東西來襯托?
大棗一般曬干了就行,保存在通風的陰涼處,不然其本身會持續糖化,最后爛掉。
曹云彬對著李易深施一禮,服。
他終于知道差距了,自己想著成規模的事情,沒考慮賣給誰。
李易根本不需要考慮賣給誰,利用當地的柿子樹為棗數增產,棗子多了,百姓自己吃也行。
甚至考慮到了小棗制作成蜜棗,因為推廣土蜜蜂養殖方法了。
蜜蜂分巢,數量增加,棗蜜想來也不錯。
關鍵李易沒批評,也沒指責,僅僅是問了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