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年四月才開始真正出手,到現在是三年半多一點。
整個大唐京兆府全員脫貧,這還慢?
真以為開元盛世是盛世,歷史上的開元盛世京兆府百姓能達到現在的程度?
“唉!是老夫急切了。”李旦對李易露出歉意的表情。
他也想到時間了,小易很不容易,一邊帶著京兆府百姓過好日子,一邊為關邊謀劃。
報社、驛站、農具等方面,整個大唐都獲益。
看到的是京兆府,其他地方想來百姓的日子比之幾年前要好上許多。
李易能理解李旦的急切,國家發展必須一點點來,一個五年又一個五年。
日子總是要過的,不管干什么,時光不會停留。
“會好起來的,百姓的日子好不好,在于生產力,生產力的根源在于技術。
技術除了我給,更需要整體提高,工業基礎達不到要求,便難以支撐技術理論。
技術人才的培養為梯隊結構,當一代人才起來了,大家會發現,大唐的經濟幾乎一年一個樣。”
李易沒有去駁斥李旦,無意義。
他同樣著急,技術人才少。
他在努力講課,恨不能把自己學到的,還有資料能查到的知識,一口氣全塞進學子們的腦袋里面。
然后學子們到各地建各種工廠,再很快把這些知識傳給別人。
過上幾年,衛星上天,再過兩年,蹬月。
僅僅是想想,不可能。
越是如此,李易才越覺得自己那時的國家的偉大。
被人家落下那么大的距離,還經歷了一系列政局變動,同時承受著一群國家的壓迫。
在哪等情況下,頑強地向前沖。
世界上那么多個國家,就沒有任何一個在不給別人當小弟的情況下,能達到他那個國家的程度。
“小易,不如強制別人學習。”李旦對李易說話,卻看李隆基。
李隆基無可無不可,他都不想這個事情,反正李易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找大族世家子弟,叫學子先給他們上基礎課。”
李易考慮了一會兒,給出一個讓人詫異的答案。
李易一直在針對世家出手,一項項的,當世家反應過來的時候,軍權被牢牢掌握在李隆基手上。
晚了,來不及啦!
“為何?”李成器放下酒碗。
“他們學會了,按照他們的秉性,一定要應用。
無法否認他們的學習速度,他們學的快。
他們又有錢有勢,需要快速把生產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我不管他們怎么保守秘密和如何轉,學到的知識必須是大規模應用才能顯現出價值。
當他們幫著打下一些基礎,我會在此基礎上眨眼間把他們所有的優勢全部抹去。”
李易兩手互相搓著,從斗爭到妥協,又從妥協到斗爭,把相互的關系闡述清楚。
這就是他那時的國家為什么需要外資投入。
外資注入的目的是賺錢,尤其是實業。
至于為什么讓外資賺到錢,國家還很高興,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
并非單純的資本運作,也不屬于初級的增加就業崗位。
就業崗位,沒有外資,國內難道就不就業了?有的時候外資企業還擠對了國內企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