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回程的時候看看,再去看看老君廟。”
李隆基好不容易出來一次,只要過年的時候回到長安即可。
“我派人回去拿菌絲,準備大量種植。”李易搓搓手。
轉而他看李隆基:“三哥,你說陛下想入股不?”
“不想,陛下看不上些許小錢。”李隆基不要,沒多少錢。
“哦,對,一年百萬緡的,確實少,那我就自己干。”李易點頭,認可了三哥的話。
“多少?”李隆基聽到數字,愕然地問。
“百八十萬緡,我吧,主要拿它來出口,宣傳一下,說它如何如何好,再編故事,價錢高,野生的本來就不多。”
李易說清楚,在大唐賣不上那個價,出口到日本、東南亞等國。
東西在于宣傳,比如瑪卡。
最初論克賣,一克能賣二十多元。
后來大家使勁種,論公斤賣,一公斤十多元。
猴頭菇別人不會種,野生的少,宣傳宣傳,一兩換一百斤水稻貴嗎?
知道吃一口猴頭菇身體有多大的好處么?這乃是大唐皇帝吃的。
李隆基皺下眉頭:“為兄以為,陛下并非在乎錢財,合伙種蘑菇,是為民啊,易弟你想一下,怎樣為民的?”
“我覺得是鼓勵百姓自力更生,給百姓提供提高生活質量的辦法,解決了銷售渠道的麻煩。”
李易一本正經地說。
“對,易弟還是你想得周全,待為兄寫封信給陛下,如何分紅?”
李隆基決定入股了,那么多錢啊!
李易看李隆基:“陛下想來心中有思量,比如半成利。畢竟主要目的是使百姓……”
“易弟,少了,你怎能要半成利?一成。”李隆基打斷李易的話。
“我是說陛下半成。”李易不退讓,今時不比往昔,自己不怕了,憑啥給你那么多?
“八成啊?行吧!”李隆基把‘半’給說成八。
“以后這里賺的錢給聞恬用,我不缺一點錢。”
李易又看永穆公主,雞冠洞的猴頭菇養殖所賺之錢,給她。
李隆基也看自己的女兒,嘆口氣:“陛下估計留個名分便成,給一分利吧。”
他不要八成的利潤了,改成百分之一。
自己的大女兒,小時候跟著自己吃了不少的苦。
自己當了皇帝,日子好過了,又總打仗,拿不出太多的錢。
現在女兒能夠賺錢,整日里無憂無慮的,再加個買賣,自己不能跟著爭。
何況閨女沒處花錢,上次支援了邊關將士一大筆,十八萬緡。
將士們都說永穆公主好,自己不要了,百八十萬緡的,不要。
“易弟,還哪里有溶洞?溫度差不多的,為兄可去操辦。”
李成器出聲,他比較聰明,何必爭一個雞冠洞,再找唄。
能出口,實在不行自己弄窯洞加大棚,易弟操作騙人,不,宣傳,自己跟著出貨。
換回來大量的東西給百姓用,增加國力。
“我想想,有,有不少溶洞。能修窯洞的地方更好,那邊生活不易。”
李易溶洞有,溫度適合的少,不同的蘑菇要求的環境差別也大。
黃土高原的窯洞,里面的溫度比較好,現在大唐住窯洞的人,經濟方面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