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主,我,我不知道。”關尹德慫了,一旦利益量化,他無法給出數據。
他看李易的眼神中帶著濃濃的懼意,怕!
擺明了說,他發現自己拿五十緡都不夠格。
他哪知道百姓的收入提高怎般計算?百姓賺錢,修路能賺多少?
他的腿又彎了,他終于曉得李易的厲害,隨便一句話扔出來,自己無法回答。
“我給你們作個表吧,按照表上的數據來對比和操作。”李易發現現在官員的缺點。
他們對數據不夠敏感,換成自己賣醫療器械的時候,代理商吃多少個回點,都有具體數據的。
官員一樣能夠數據化,以后稅收全面展開,看地方賦稅總額。
然后看物價,不同商品的價格表現出不同的地方發展狀況。
糧價便宜,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購買力,一個是糧食產量。
購買力下降,糧食價格升不上去,升上去百姓沒錢買,其他地方的糧食要補充過來。
糧食產量高,對外銷售不夠好,本地糧價則低。
糧食價格不可以直接反應出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在這個情況下怎么辦?看副食。
副食價格也低,就不是兩種考量了,豬可以趕去別的地方賣,羊也是如此。
價格低,在物流方面不存在問題的時候,證明當地的糧食確實多,能用來養牲畜了。
到時候作個統計,看養殖戶的養殖規模,存欄量,還有秋收后的畝產與耕地面積、作物品種。
這些數據綜合到一起,李易都不用操心,有現成的公式。
像統計局,一般都是省直管,走國家行政級別。
市里呢不是,歸省直管,卻需要聽市里的話。
地方行政職務在于實職,國家行政級別在于位置。
國家級正處,是市局局長,地方的市,可以讓國家級副處當局長。
享受的待遇是正處級別,這就是兩套標準。
李易對這方面很熟悉,市里要求出成績,經濟數據額外作出來,表現非常好。
第二個月,國家要補貼,經濟數據總量不能變,還要拿這個補貼。
那么就再作一套針對補貼方面的弱項數據,把補貼拿到手。
怎么弄啊?又要數據好、又要數據差。
好辦,整體數據提高,國家要補貼三個產業。
不是同時補貼,有時間差。
補貼第一產業的時候,工業指數上升、服務業指數上升,農牧業數據下降,拿到補貼的。
轉眼要補貼第二產業,趕緊改數據,工業指數受技術研發投入量增加,利潤下降,補貼拿到了。
半個月之后,說要補貼第三產業。
數據給出來,旅游和金融等服務行業的基礎設施投入變多,成本壓力過大,未來前景可期,補貼拿到了。
那么本地區整體經濟發展向穩,積極進行基礎設施和技術儲備投入,在轉換過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短板正在積極補缺。
這就是流程,數據化,以為數據化不可以操作,哈!簡直是開玩笑。
李易就愿意數據化,他要給官員打樣。
同一個游戲規則下,你數據怎么變,李易都能看出來問題。
這樣他方便監督,你作假,沒毛病,但是到我這里,我要看民生,民生不好,數據一下子就偏離了,有公式。
當地官員不懂啊,還開開心心數據造假呢,李易瞅一眼,該抓的抓,該殺的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