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在哪呢?李易認為在于外國文化輸入。
比如GDP、CPI等詞匯,這些都是英語的首位字母,包括P2P什么的。
洋不洋、中不中的。
對外的推崇,對內的否定與改變的想法。
順著這個東西就變成了用漢語拼音首位字母代替的方式。
比如LZSB,輸入法有的會顯示樓主傻逼。
漢字代替呢,就是蘭州燒餅。
包括我去年買了個表,用其首位聲母來說話,覺得自己好厲害。
李易比較反感,因為對于傳統文學人士來說,理解這種拼音網絡語言很簡單,。
但他們更希望的是,這些孩子好好學習中華正統文學,別賣弄那點文字功底,不配!
一個學古典吉他的人,想玩電吉他,幾天就可以了,非常容易。
一個學電吉他的人,突然想改成古典,那么……從頭學吧。
那么百姓不需要那么多的東西,他們可以看報紙,從報紙上了解情況,同時學到知識,足矣。
“大哥,知識的傳播以文字和語言基準,識字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寫詩賦。”
李易笑了,誰規定會寫字和認字就出口成章?
文字和語言本身存在的意義是交流,難道隨便一個剛學習識字的孩子就要說‘日照香爐生紫煙’?
李易想著,突然有一種理解和唾棄。
就是李白寫的這個詩,有人覺得自己文采好,把一個正統的東西往黃色方面去引,感覺有意思,好玩兒。
實際上只能說這樣的人太年輕,淺薄,能理解,希望以后別這么**。
否則遭人唾棄,文學素養太幾吧低了,你嗎了逼你怎么罵人呢?
“呵呵呵呵~~~”李易想著自己用罵人的話罵別人不能罵人,忍不住笑起來。
“易弟因何發笑?”李隆基嚇一跳。
“沒事沒事,其實吧,咱們作為人,最虛偽。但大體方面,尤其是朝廷宣傳,必須是三觀正。”
李隆基已經知道啥叫三觀了,大唐傳揚的就是這個。
對人生觀、價值觀比較透徹,對世界觀有點茫然。
因為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要考慮國家的事情,他們只想自己能吃飽飯。
“易弟,新的牲畜的人工幫忙的事情之后,包括人工孵化,還有什么辦法叫百姓生活更好些?”
李隆基問李易,他不會問宰輔這樣的問題,宰輔也不知道。
“產業鏈和深加工才是最正確的發展方向,想要輔助國內,田地與手工業是基礎。
想要在海外貿易上獲得祖國多的資源,比如糧食什么的,技術為主。
我準備把之前的縫紉機變成能夠刺繡的東西,比起真正的手工刺繡,差很多。
然!比起直接賣掉的其他東西,這個機械制作出來的也行。”
李易閑聊著,又有了新的想法,大唐之外的人,機械刺繡,他們也覺得好。
縫紉機,只要加一點小的零件,就可以弄出來不少好東西。
只要有一個樣板,李家莊子和衣盟賺到錢了,就會帶動地方同產業的商人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