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莊子的新衣服一律為軍大衣,甭管大人孩子,全穿這個。
軍大衣本不對外銷售,奈何人家捐的錢多。
平均每一個人二百緡的捐款,支援邊關。
一戶人家要是有六口,就捐一千二緡,一百二十萬錢。
沒辦法,村子有錢,家家大院子,青石鋪地,黃沙填縫。
雇人養家禽和牲畜、雇人照看大棚。
他們自己搞旅游,第三產業,長安的富戶們愿意在村子玩兒,尤其是把孩子扔到村子。
他們的產業發展,始終由李易管。
只要不帶外人,他們自己可以進李家莊子。
好長時間沒見到李易,村民們怪想的。
被簇擁著,李易等人進村。
雪依舊在下,村子的路面上只有薄薄的一層,旁邊放著清理雪的工具,清理雪的人沒見到。
看村民們的鞋和軍大衣沒遮擋住的一截褲子,現在他們沒清理雪。
“找人掃的雪?”李易隨意地問道。
“是雇的人,我們在家學習,要不就去大棚那里看看,有游客過來,我們照看。”村正張肖回答。
村民們太累的活兒,自己不干,請人。
曾經腦袋轉不過這個彎兒,總覺得把錢給別人,不如自己來。
等到活兒實在太多,要么就自己干,少賺很多錢,要么雇人,收入增加。
于是下定決心,找人,把錢給別人一點。
富余的時間多了,他們就學習,在報紙上學,也到李家莊子借書看。
只有游客過來的時候,才由村子里的人招待,怕別人不夠盡心。
比如給游客使臉子,游客心情不好,以后不來了。
還有游客的孩子,沒照顧穩妥,磕了碰了的,誰還放心把孩子扔村子?
帶一個孩子半個月,賺的錢比以前一年的收入還多。
何況不是一個人就帶一個孩子,有時候十多個孩子在一家里住。
“都學什么了?”李隆基從未打聽過張家村子的具體情況。
“現在學兒童心理學。”一個村民給出答案。
“對,學一學,方便帶孩子。聞恬有時間也看看,挺有意思。”李易自己抄的書。
“學著呢。”永穆公主露出兩個酒窩,長睫毛的大眼睛呼扇幾下,瞇起來。
“這才像個百姓的樣子。”李旦背個手,看村子的布局,心情好。
他希望整個大唐的百姓都如此,并且覺得自己能夠看到那一天。
他的志向很宏大,至少李易都不敢說這個話,因為李易那時沒達到。
“東主,我在學作詩。”一個二十四五歲的年輕人激動地跟李易說。
“詩?”李易頓住,他不知該如何評價對方的行為。
他所知道的是,這個人以前不識字,窮啊,沒錢讀書。
現在居然要寫詩了,是否得鼓勵一下呢?
“可有詩作?”李易決定忍一忍。
“有,寫鴨子。”對方自信地點點頭。
“一只鴨子不溫暖,兩個鴨子共御寒?”
李易不知道為什么,想起了這兩句,實在是印象太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