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要開大朝會,然后才是真正的放假了。
今天的報紙上出了十個方面的問題,就是策問。
過了年,考科舉要考的,先把出題的大概內容放出來,讓學子們自己想。
屬于提前準備,要是再考不好,怪不得別人。
初一晚上,李隆基回莊子,莊子里已經準備妥當。
明天就出發,很多人護送,到海邊。
二十個羽林飛騎、十個官員、十個護士、一組宮女太監,加上李易、永穆公主、小蘭和小丫頭。
“易弟,提前把題透露出來,是否考中的人會多?”
李隆基想著一下子錄取那么多,沒有位置分配。
李易忙了一天,挨個檢查身體。
“科舉選才,給出題目,學子才有多少?我是要讓大唐百姓,至少京兆府的百姓多多參與。他們……”
李易的心根本未放在科舉上,他說他的目的。
報紙上的東西,百姓愿意看,然后討論。
越多的人參與,本身就是個潛移默化的階段。
百姓會學著從朝廷的角度來思考,如此認為自己也能知道國家大事。
相應的,對大唐更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再發布什么命令,百姓又會主動去參與。
現在講究的是家國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先有家,后有國。
如何改變和扭轉呢?自然是通過宣傳的手段來完成。
慢慢的,讓百姓知道沒有國則沒有家,國破則家亡。
“唉!易弟,不如你別出去了。”李隆基舍不得李易去海外,就想留在身邊,隨時問政。
“不去就耽誤一年,作物必須種植,早一年,咱們就搶很多時間和機會。
今年突厥應該會來求和,不要答應,讓他們始終騰不出手來處理內部問題。
內部爭斗很厲害,突厥也是許多小的部族聯合起來的。”
李易要走,帶種子回來。
他安排一下突厥的事情,突厥是想攘外必先安內。
歷史上的大唐剛把吐蕃給打了,但沒有占領吐蕃的任何土地。
對突厥的時候,就怕分兵太多,財政跟不上,故此答應突厥的求和。
突厥才借此機會把內部穩定下來,該殺的殺,該抓的抓。
如今情況不一樣,大唐有錢,還有很多軍隊沒往外派呢。
三萬募來的兵年前始終在抓兔子,人家有戰斗力。
憑什么跟你突厥講和?我不同意,你采用對外戰爭手段解決內部矛盾?前提是你能打過我。
大冬天的你出兵?試一下?糧草夠不?馬能承受?
“好,不和。”李隆基答應,聽易弟的準沒錯。
“另外東北地區的聯絡不能中止,那里很重要。
開春他們還不能立即耕種,也沒什么能吃的東西,用醫治傷寒的藥跟他們換東西。
藥送過去了,那里就春暖花開了,主要是換藥材。”
李易又提個事情,他在算時間,現在就得跟對方接觸。
“好,還有什么?”李隆基想哭。
“三哥,我還回來呢,別一副我臨終的樣子,我不可能死在外面。”李易好無奈。
他想起三國演義諸葛亮死的時候問諸葛亮下一個是誰接任,自己又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