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琢磨一下,應該叫大唐的百姓好好看看游艇,運河最適合。
這樣走的話,走上海,而非杭州,杭州直接進京杭大運河。
他擔心杭州的路段不好走,現在的西湖還沒有蘇堤。
永穆公主無可無不可,只要能回家,走哪都行。
然后游艇走著走著,又改方向了。
去杭州,到杭州外面的海域,連續下網,當地漁民圍觀。
不白看,船上撈出來的許多魚給漁民,游艇沒空間裝。
李易主要選擇黃唇魚,撈三個小時,帶著一百多條黃唇魚和上千個魚鰾離去。
漁民們看傻了,怎么還有那么下網的,速度飛快,一會兒一網。
等游艇一走,他們叫喊著往回劃船,魚裝滿了,回去就能賣。
得告訴官府的人,長安灞水李家莊子的李東主回來了。
撈了許多黃唇魚,還有取下魚鰾扔給自己的黃唇魚。
李易走外面的海去渤海灣。
他歸家心切,認為游艇在大運河速度飆不起來,還少了禮物。
游艇上的人情緒都不怎么穩定了,吃不下去飯,眼看要到家了。
十八個半小時,進渤海灣。
時間為晚上,天黑的,海面上有漁燈,渤海灣的漁民們正在作業。
以前他們打漁只能在周圍的地方賣,賣不上架,要是有遇到昆布,或者海參的,才能問別人買不買。
通常給的價錢很低,在長安能賣上一千錢的東西,在海邊給一錢都多。
主要原因在于每一個地方的人想去其他地方非常不容易,從萊州要去長安,得辦證。
明知道在別處海貨賣得貴,也無法賣高價。
如今宋王抬價,海民們把東西賣給宋王,別的商人只得跟著抬價。
漁民有了收入,愿意打漁,原本不是漁民的一起學。
夜間下網,再點燃燈籠,吸引魚蝦過來。
另外沒出海的大唐水軍也忙碌,他們要賺更多的錢,維持水軍,給家里人增加收入。
此刻他們自己有漁燈,卻看向海面上的一艘燈船。
五顏六色的燈各種照,感覺那船從仙宮而來。
“先撈大對蝦,別的不要,撈差不多之后穿潛水服下去找海參,一部分掏掉內臟煮熟,一部分活著帶回家。”
李易下達命令,其他的貝類他沒時間。
船上的人不困,努力干活,撈一網,其他的扔了,只要對蝦,跟冰塊放在一起。
發現帶魚,也留下,帶魚好吃。
等蝦和帶魚撈差不多,跳下水帶著網兜找海參,純天然野生海參,選大的抓。
官員、宮女太監、護士負責處理海參,大鍋的水已經燒開了。
每當一網海參送上來,他們就快速掏出內臟扔鍋里。
煮完了不用額外加工,天一亮就回長安,天逐漸變長,天黑之前能到地方。
漁民和水軍見船停下,湊到近前觀瞧,他們已經知道是誰。
他們對李易懷著感恩之心,李易堅持在海邊收購東西,還提高價錢,保留要解散的大唐水軍。
如今賺錢了,水軍規模更大。
等海參撈差不多,游艇進黃河,有人才反應過來,大喊:“李東主你等一下呀,我有好東西給你,李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