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子他們還懂得能喂牲畜,在青時制作青貯。
至于含糖量、蛋白質、維生素、纖維,他們不懂。
……
李家莊子,李易也在看玉米,他小心地育秧,再移栽。
正常種玉米不這樣種,有扣膜的,也有起壟后挖坑的,還有用手動播種器插播。
他為了成活率,額外付出勞動,等以后他就不這樣干了。
玉米長勢不錯,秧子青綠青綠的,不缺肥和水。
“由于采取的育苗方式,再加上肥料充足,日照如果不出問題,收獲完玉米種子,還能種一茬別的蔬菜。
前提是打掉玉米收獲后的根茬兒,不過我認為今年就不動了,泡水加肥漚地,把根還田。
本身玉米地不應該這樣操作,我會在收獲完玉米后,送大棚再種,搶生長周期。
這個地呢,明年種別的作物,收獲后再種我收獲的第二茬玉米種子。”
李易把作物的生長周期時間計算妥當,只要不出現極端天氣,外面大地種植,一茬接一茬,包括施肥、追肥,不存在問題。
極端天氣不怕旱,有水,怕連續下大雨成澇,或者春播遇到倒春寒。
要么是冰雹,他還沒做出來打冰雹的炮。
如果技術可以支撐炮打冰雹,就不可能用在打冰雹上,打人不好嗎?
像降雨用的火箭彈,射程不近,比竄天猴遠。
這樣的發明一旦出來,必須先用在軍事上。
“這個根,以后年年泡?”李隆基蹲下自己瞅,拿個放大鏡。
“主要用在旱田,翻地翻出來,再用下耙,燒火不錯,不是水田,今天特殊情況,不然旱田不泡。”
李易看著放大鏡有一點出神。
“沒有牛馬,人來翻出來根?”
姚崇問專業的問題,他以前吃太多的虧了,所以努力學習。
比如說脫粒,他不會再一次用手揪。
“人就用镢頭,可以刨,也可以用镢頭的后面敲起來玉米的根。
鋤頭不行,鋤頭用來鋤草,鎬頭太沉,拿來起玉米根能累死。
鐵鍬就不是為了種地用的工具,耙子受力面太大,能耙卻多耗費力氣。
非要用耙子,二齒釘耙沒問題,挺管用,但二齒耙制作的時候要后面重一點。”
李易介紹一堆工具的利弊,像個熟練的農民一樣。
‘
永穆公主在旁邊美滋滋地聽著,不時從小蘭托著的托盤里拿起濕毛巾給李易擦汗。
“哎呀,天真熱,百姓干活不易,我這走一走、看一看,便滿頭大汗的。”
李隆基見女兒給李易擦第四次汗的時候感慨。
永穆公主聞選歌而知雅意,趕緊拿起一個濕毛巾,遞到李隆基面前:“拿著擦擦。”
李易一把搶過來,給李隆基擦臉:“三哥你看你這真是關心民生大事,這汗啊,把手巾都打濕了。”
說著他看永穆公主,嘴動一動:“你擦呀!”
永穆公主嘟下嘴兒,也無聲回應:“沒有汗!”
“看著!”李易還是無聲,然后使勁擰一下濕手巾,水滴落到土上。
永穆公主恍然,眨著眼睛點頭,懂啦,下次我就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