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背一下。”李易看三個人,我說完了,該你們了。
三人:“……”
“剛柔,你不會是說那孩子……”王維反應過來,腦瓜子疼,背不下來。
“你都有一個大弟子過目不忘了。”孟浩然捂臉,世上的天才不值錢了嗎?
“原來如此!”長孫昕搖搖頭,他沒有爭的想法,他作詩比不上別人。
“過目不忘其實很簡單,有圖片記憶法,短時間內記憶,隨后會忘記,除非加強這個記憶。
我那二弟子在我說完之后餓了,跟我說著話吃餛飩,然后才背出來。
走吧,向前看看,那邊種了什么?”
李易說著繼續前行,該說的都說了。
前方地勢低,有不少的碎石。
地里插著棍子,打架子,有黃瓜和茄子,還有豇豆。
茄子的架子矮,茄子秧本身就長不高,黃瓜與豇豆的架子幾乎一平。
“這里是借地勢之利,有壓力井,土壤中水分不夠就壓水?”李易看一眼就知道情況。
長孫昕露出笑容:“其實可以架高的引水車,以風力驅動,汲水下流。”
“所有同類的土壤都適用?高架水車多少錢?風力驅動,不可久,亦難作其他用途,如磨米面。”
李易瞅著現在的地形和澆灌情況,突然有了新的想法。
“我要畫圖。”李易看青松。
青松看黃柏與葛巖,你倆拉箱子呢,趕緊的。
葛巖二人把箱子撐起來變成一個平臺,里面的東西拿到上面。
“我以前就想,一些操作成本太高,滴灌技術。現在我認為我想多了,咱們大唐的竹子和勞動力不值錢。”
李易開始畫,一個竹筒套一個竹筒,不用套死了滴水不漏,放在地里,漏點水又如何?
打通的竹管相互連接,旁邊高一點的位置,就是竹子筒子一半的上面鉆孔。
塞進去麻繩,麻繩會吸水,麻繩的另一邊放在作物的植株根部。
當水從竹管流過,麻繩吸水就給作物的根部供水,這就是最原始的滴灌技術。
“我是不是應該申請個專利?我咋這么聰明呢?咱大唐的百姓記得給我增加壽命哦!”
李易嘟囔著把竹筒麻繩的滴灌技術圖紙畫出來,高地就是壓井,井水流出。
現在的砂地,直接壟溝灌,前面都泡了,后面還門滲到位置。
竹筒連接,看上去是成本高了,但再高,能高過自動化鐵管滴灌?
人工費大唐低,竹管比鐵管便宜多了。
都不用說全竹管,剖兩半也行啊,上面一壓水,短時間內能蒸發多少水?
“地勢逐漸向下,即便角度很小,只要水往低處流,此方法便可行。”
李易畫完,把鉛筆一扔,豪爽!
周圍人,即便是宮女太監也看懂了,他們看完圖看李易。
“這便是國士無雙嗎?”
養蜜蜂的男人一直在旁邊,眼睛看不真切,卻聽個明白,心里亮堂著呢。
此刻他居然比別人還激動,王維等人是官員,考慮百姓民生,對于李易拿出什么辦法,都自然接受,習慣了。
你李易想個好辦法,正常!不然我們跟你過來干啥呀?
養蜂人不習慣,他想哭,大唐的李東主怎么可以這樣聰明?沒有不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