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唐屬于農耕發展階段,突厥、契丹、奚族、吐蕃,雖說也種點東西,卻以游牧為主。
農耕的基礎在于土地,沿海地區尋常山多、水多、田少。
凡是富裕的地方,俱在平原,蜀地有兩個平原,洞庭湖與鄱陽湖叫兩湖平原,長江繼續向下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咱們所處的位置叫關中平原。
河北道地區的平原多,人口少,我管其叫華北平原,契丹渤海那里有東北平原,咱們養馬的河套平原……”
李易說農耕、數平原,畢構也不記,記不住,太多,他只聽。
“土地少的沿海地區,如江南東道的臺州、溫州、福州、泉州,他們地少。
地少糧食自然少,吃不飽,大量的人口守著一點地挨餓。
海上巡邏的隊伍招人手,給百姓一條活路,一個過好日子的希望,他們就不會造反。
巡海的人必須會操船,不行就練,練出來手藝,咱們以后要向外發展,通過海路。
有利益牽扯,爭斗必然不缺,誰掌握了制海權,誰就是最終的勝利者。”
李易根本不說多少稅收投入進去,錢好辦。
解決就業崗位,順便給將來的海戰培養人手,才是他的目的。
畢構看海圖:“制空權老夫曉得,熱氣球和滑翔翼,這制海權,別人不出海,守著陸地,你耐其何?”
“海岸線長,你知道我從哪個地方登陸?你不生產生活?整天在沿海全線布置重兵?
我去別的地方組織船隊貿易,一百艘大海船,突然向你一處地方靠攏,你調兵不?
你調好了兵,我就去貿易了,等買賣完,裝東西回程的時候,再針對你一個地方過去……”
“倒也對,只有千日作賊的,哪有前日防賊的。兵者,詭也!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畢構承認,失去了制海權又處在戰爭狀態下,很難受。
好在他從未認為大家都和和氣氣做買賣,誰都不打誰。親兄弟還打呢,何況不同國度的人。
“等鐵路修好,他們到長安游玩,咱們讓他們看種子的畝產,看我的實驗示范田,再賣種子。”
李易說回答應畢構的一千萬緡的事情。
“方才與賈章秋說話時,老夫對比廣州市舶司的稅收收入,一千萬緡少了。”
畢構轉一圈回來,胃口變大。
“一千萬緡是虛數,能多賺就多賺,看別人的需求與財力,人家要是不想種田,咱的種子一錢不值。”
李易笑了,你糾結這個事情作甚?錢多錢少的又沒確定下來。
“都不種,上哪收一千萬緡?”畢構找到關鍵的地方,虛數可以多,不準少。
“好辦,比如說夷商,帶回來一船土豆,抵稅,土豆能賣錢,還為其他的商品把稅給減少。
如果說寧肯多交稅也不買土豆種子去找地方種土豆,咱就增加稅,加到他們愿意買的稅率上。”
李易給出另一套理論,我賣你東西你不買,我就從其他方面叫你賺不到錢。
他接著補充:“作物在不同的土壤與環境下,會出現改變,咱們正好拿來看看有產量或口味更好的沒
大自然是很神奇的,總能幫著人類發現更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