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嗡嗡……’船上用的蒸汽機同時帶動幾十臺膨化機,燒煤。
一個機器旁邊一個在灞水對面賣菜的婦人。
她們按照時間來計算工錢,一個小時四錢,只準干兩個小時,即一個時辰。
屬于鐘點工,機器旁邊太熱,時間長了,會被烤迷糊。
一人一把米尺,洗干凈后比著米花棒來掐,一米一個棒子。
其實用一個棒子比也行,但比多了,總有疏忽的時候,就不夠準確。
同一個棒子一直拿在手里,容易碎掉,換一個,精度保證差。
米尺木頭的,這個準,操作的過程中誤差小。
莊戶們不干這個活兒,張家村子的都不干,浪費時間。
一小時四錢,二十四小時九十六錢?張家村子的婦人工作也不是這個價錢。
賣菜的高興,干一個時辰就是八錢,還是在李家莊子干。
有的里面放小米,有的放高粱,小麥的、大米的、麩子的……
根據客戶的需要去換,八比一的加工費,先稱好米花棒的重量,有的時候并不準。
沒關系,麩子的米花棒額外贈送,十根其他的米花棒送一根。
即便一斤高粱換到的米花棒差一錢十四兩,多拿幾根麩子的棒子,百姓也不覺得虧。
“小易,成本能回來?”畢構吃完飯,看到李易滿足大弟子的夢,對產出投入比很敏感。
這都是職業病,看到什么東西,首先考慮成本、利潤、是否收稅、收哪個比例的稅、別人不交稅怎么辦?
“新做出來的蒸汽機,比之前的更好,馬力大,我得試驗機器,持續運轉。”
李易沒回答成本,這成本怎么計算?機器成本不是成本?多長時間回本?
只算雇傭人的人力成本和兌換的利潤綜合,就是個本錢,因為還有運輸成本。
李家莊子在這個事情上沒賺到錢,試機器,還能干活,這就是額外利潤。
“具體說一下。”畢構好學,他總怕被別人騙,還是小易夠意思。
“比如說我這個蒸汽機就是為了制造米花棒的,你想收我的稅,要扣除設備生產成本、技術成本。
然后我現在屬于試運行,這個時候產生的利潤,你不應該計算在收稅里。
它是我成本中的一部分,投料成本也是成本,額外扣除。
但在我計算利潤的時候,這部分的利潤保證是我自己的,盈利的過程中我又承擔著試運行失敗的風險。”
李易為畢構及周圍的人講解,這些操作他都熟悉。
將來大唐稅收體系逐漸完善,需要用,誰想在他面前偷稅漏稅玩假賬,那得是他那時的專業會計。
即便是那樣,也無非是鉆一下漏洞,不存在無法可依的情況。
“所有的漏洞都能補上,補上之后保證有新的漏洞,咱們不要去糾結這個問題。
其實我可以不雇傭她們,加一個小的零件組合,自動就切斷米花棒了。
天熱,大家不怎么愛出來,她們賣東西賣不動,我又不好直接給錢。”
李易說著在地上用指頭畫出來個簡單的齒輪軸承組,把這個放到設備上,多長時間轉一圈。
距離可以控制,正好出一米長的米花棒,小切片轉一圈,無須拿尺子量和手揪。
米花棒出來的時候是軟的、熱的,一碰就斷。
眾人看到李易畫的圖,再聽他說的話之后……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