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帝曰:迪朕德,時乃功,惟敘。后皋陶以刑象施之,乃正其明。今之為象,何妄殺之?當迫和。”
大朝會上,有人站出來,發言。
“聽不明白。不若卿攜十騎及弓弩掛印親往,正大唐之德、表大唐之恩、宣大唐之志。”李隆基鬧心,這個人傻吧?
現在的事情跟以前的一樣嗎?還什么宣傳,然后嚇唬別人。
就是殺雞儆猴,不過是給別人看殺人時候的慘烈,讓對方害怕,這樣對方就聽話了。
此言出自《尚書》里面的一個《虞書·益稷》中的部分,被人拿出來,進行勸奏。
意思是不要殺太多人,嚇唬別人就行。
李隆基十分反感,你在這里說別殺人,你咋不去戰場上呢?
給你十匹馬和你想要的弓弩,你過去告訴你的厲害,你看你的辦法好不好用?
我動用三十多萬人,無數錢糧軍械牲畜,要打大戰役,你叫我別沖動?
我戰略目的不達到,我圖個啥?玩兒啊?
“容臣再想想。”對方退回去,知道陛下不滿意,好在陛下最近心情挺愉快的。
“臣請全面開放海貿,然,應以其禮、其德、其位而定。
子曰: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做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又有人站出來,要對邊貿進行改革,認為李易做得不對,不遵其位、不守其禮、不彰其德。
這個出自《禮記》里的《中庸》。
李易屬于散官,總是指手畫腳的,名不正,言不順。
“好,廣州市舶司少一忠言之臣,你去。”李隆基干脆,派你過去當個官兒。
“臣只建言,實是無能為力,臣羞愧難當。”
這人趕緊退回去,他可不要到廣州,氣候不同,容易生病。
更可怕的是當地被李易控制著,自己在朝堂上說李易壞話,到了那里,是不是就……
“陛下,那個……從京兆府往北的一條路上,井都打好了,綠洲在建,派人去修水池蓄水吧,正好現在雨水多。”
張九齡站出來,他一通大白話,知道天熱,陛下不耐煩。
前幾年打的井,周圍種東西形成小綠洲,他琢磨著修水泥的大池子,裝水,上面加蓋子和草簾子。
人不喝,等不下雨的時候弄出來澆灌,大唐如今水泥廠數量增加。
“行啊!你去安排,就這么干。”李隆基也是大白話。
宋璟上前一步:“陛下,前往海外的船隊如果回來,保證帶著很多種子,選個地方,種下去。”
宋璟選擇同樣的說話方式,他若說:遠航歸,攜種,當擇地呼應。
估計今天中午飯陛下就不帶自己吃了,自己吃什么還沒想好呢。
“卿且去辦。”李隆基頷首。
一時間群臣不出聲了,沒啥可說的,大的方面說什么?小的方面何必與陛下說?
于是本應該熱熱鬧鬧、耗時很長的大朝會就在一個小時內結束。
沒資格繼續呆在李家莊子的人拿著莊子給的禮物高興地離去,他們參加大朝會,有的居然就等著禮物。
可惜初一那天沒開,少拿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