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制做成果脯的話,果干中的果糖要逐漸分解,最后跟柴火似的。
儲存不好,又容易返潮腐爛。
蜀地冬天的冷不是干冷,平時潮濕,果干不易保存,自己家留吃的果干僅僅是一小部分。
“怎么辦?”畢構火氣大。
“買唄!朝廷買了送到黃河源頭到九曲等地,給別人吃,他們那里的果子少,果干已經不錯了。”
李易郁悶,你跟我要稅賺錢的時候那么聰明,換成從你兜里掏錢,你反應遲鈍。
“朝廷買蜀地的果干、果脯,別處的百姓難道不需要銷路?”畢構挑毛病。
“別處的想讓朝廷買,去給黃河的將士們送東西啊,蜀地百姓為了給將士們及時送去東西,肩挑手扛的,吃了多少苦?
一碗水端不平,故,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你不愿意出這個錢,我就拿了啊,不,陛下拿,蜀地有陛下的許多鹽井。”
李易反應過來,自己爭這個作甚,好名聲留給李隆基,李隆基錢多。
“行!”李隆基出聲,自己花錢,真花沒了,再管易弟要快速賺大錢的方法。
說旁的麻煩,談錢,身邊有個財神,正好叫蜀地百姓感受到君恩。
“兩個事情解決了,還有嗎?”李易同樣怕畢構累死。
“京兆府周邊的州府也在收稅,百姓強烈要求,現在只收一部分商稅,百姓的意思是把租庸調取消。”
畢構屬于虱子多了不咬的狀態,有一次求李易就可以一次次求李易,沒什么區別。
“好事兒啊。”李易認為百姓覺悟高。
“哪里好?賬目亂,全是小額買賣,免稅,再免去其他的租子什么的,大唐財政收入有缺。”
畢構抱怨,他不信李易不明白。
挑擔子賣東西的不收稅,擺攤的又不是在京兆府能盯住,別處一旦開始收,小心吏員從中撈取好處。
“我印稅票,像印錢一樣,不過簡單,給百姓定下駐稅和過稅。
交稅之后把稅票留著,等新的作物推廣,有稅票的可以買種子。
先等一下,等說好的賣給夷商賺大錢的,回頭再給他們。
有好處跟著,沒有稅票便拿不到好處。
收稅的人想要在收兩錢稅的時候收一錢而不給開票,交稅的人拿不到票就沒有以后的福利。
而且這樣的行為暗訪即可,派人裝成賣東西的人,過去看一眼,發現就是重罪。
咱們的稅低,為了避稅而采取分散運輸的方式,被查到后的成本過高。
外面的小店住稅五十稅一,過稅一百稅一,不足一錢者,以一錢計。
過稅總價值少于五十錢者,不計稅,或者我印刷更低面值的稅票,角、分?”
李易想出個臨時的辦法,為將來的全大唐交稅打個前站。
像華州,現在就按照正常的方式交稅,京兆府怎么收,華州、同州就怎么收。
百姓的負擔減輕,錢卻沒少花,稅最后還是轉嫁在消費上。
百姓得到的是更靈活自由的租賦支出,不受季節限制。
比如夏收秋收時候的糧價低,承擔過多的額外費用。
“你安排人印刷,給老夫一碟柞蠶蛹,要干煸的。”
畢構不去看旁人,自己沒辦法問小易難道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