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個店鋪門口會放個架子,架子上有加了蓋子的陶盆。
“贊普。”伯訛見尺帶珠丹好奇,介紹:“原本每個坊中有固定送免費湯的所在,后來鄰街開的店也往外擺。
有人渴了,停下喝口水,順便就進店里去看看,正好遇到想買的東西便買下來。”
“這家是什么湯?”尺帶珠丹指著一個賣席子、掃帚等編織東西的店鋪問。
“他家是水,賣吃食的才做湯。”伯訛直接給出答案,顯然他觀察過。
“能喝嗎?”尺帶珠丹有些口渴,估計是心理作用。
“能。”李易出聲,他當先走過去。
店鋪里的人正坐在門口的里面往外看,太陽照不到他。
一見到李易的隊伍過來,人躥著到門口:“李東主好。”
“喝口水。”李易說著在旁邊拿起個倒扣著的小竹筒,打開陶盆的蓋子,用舀子舀些水倒竹筒里。
倒好遞給尺帶珠丹,又拿起個自己倒,倒完先喝。
“李東主,就是燒開了晾著的水,沒放鹽。”開店的人笑著在旁邊說。
“水就行,買賣如何?”李易點點頭,打聽下生意。
“還成,天熱,買席子的多,有人在屋子里睡覺嫌熱,就跑到外面鋪個席子睡。
竹子的好,價錢高,一般人更愿意買枕頭。
窗簾買的不多,買窗紗的多,我這里的窗紗進貨量小,價錢稍微貴一點。”
店鋪的掌柜說著自己家的情況,顯得很滿足。
李易聽著頷首,等喝完水,他把竹筒放到另一邊:“往火炕上鋪的大席子要多準備,現在正在蓋新房子,需要。”
“多謝李東主。”掌柜的笑容更加燦爛。
那邊的尺帶珠丹也喝完了,發現沒有什么別的味道,連鹽都沒放。
隊伍繼續走,伯訛則當導游,說每一個店鋪的情況。
不時有人挑著擔子從坊里出來,花點錢坐車去下個坊。
“李大夫,他們來回乘車賣東西,車錢不少吧?”尺帶珠丹覺得錢花得不對,應該省下。
“他們賣菜,時間長了菜不新鮮,到天黑賣不出去,只能以更低的價錢處理。”李易笑著說。
“賣給誰?”尺帶珠丹跟著問。
“醬貨鋪,醬貨鋪給制做成醬菜。趕上中午下雨,醬菜鋪的人會很高興。”
李易指指旁邊的一個鋪子,就是賣各種咸菜的。
“挑菜賣的人就少賺錢了,從很遠的地方來。”尺帶珠丹居然能想到這個問題。
“有個底家兜著,像黃瓜,早上天蒙蒙亮時采摘,送到地方就是晌午,一錢可以買三斤。
等到晚上,他們準備回去,一般以一錢五斤的價格賣給醬貨鋪。
若醬貨鋪不同意,最多就是一錢六斤,低于這個價錢,別人就賣給李家莊子,一錢六斤。”
李易說著的時候有種成就感,他控制著長安的一般消費品價格。
如此百姓都能吃得起,賣東西的人也不會白跑一趟。
不存在絕對的市場經濟,那樣別人一聯合,又沒有反壟斷法,百姓吃虧。
醬菜鋪聯合起來的結果可不僅僅是進價低,銷售的價格也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