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開始挑土豆,大的單獨裝,稍微大的也算。
繼續向下,不同大小的分類。
其他人繼續收土豆,種了很多畝,這是明年的種子。
種的時候司農寺的人都在,種啥都在,包括后期管理,跟著一路學。
一個土豆上能長很多芽,催芽變長,再切成塊,種在土里,到時候一棵秧子下面長一大堆土豆。
土豆收獲著,土豆秧子成捆地摟起來運走。
“是拿去喂牲口?”李日知首先先到利用田里的東西,不浪費。
“煮豬食的時候一次放一些,牛羊呢,有的時候秧子中部分地方有毒。
以后吃土豆的時候,我寫在報紙上,告訴百姓,發芽的了、青綠色太重的,想吃得額外處理。”
李易簡單介紹,他擔心秧子中的部分地方因土豆生長和溫度、陽光照射,存在龍葵素。
牛羊在有正常食物吃的時候,不喜歡吃土豆秧子,地瓜秧子倒是嘗了后能接受。
豬就比較好,對食物要求低,煮豬食的時候放進去,煮熟了就沒毒了。
土豆上面的毒多,發芽的地方挖出去,其他的地方切片用水泡,最好是做成醋熘土豆絲。
這就是吃貨種族的智慧,從有土豆到知道怎么處理,并且單獨發明一道菜,說明有人中毒死過。
經過琢磨,為什么放醋的沒死?那就放醋。
還有制作土豆菜品時用水泡的,用水焯的,都能針對龍葵素。
那時沒人給講科學,百姓用生命來摸索。
于是出現了很多明明應該中毒的東西,再經過特殊加工處理后沒毒的方法。
包括腌咸菜、做酸菜,誰給講亞硝酸鹽?大家在歲月中知道要腌制到一定時間才能吃。
還有人總結,寫到書上,百姓不識字,官員有責任教。
“叔叔,土豆真的比米面干的東西少?一斤米頂三斤多的土豆?”
王皇后看著那么多的土豆,總覺得相差不大。
“嫂嫂,一斤米蒸出來的飯可不是一斤,一斤面做出來的面條也不是一斤,一斤土豆蒸熟了只能多一點分量。”
李易很容易把事情說明白,土豆畝產十石,在某些方面與稻麥相等。
綜合考量,十石的土豆對人體的幫助比三石的麥子大。
“嫂嫂,平時一頓能吃四兩米做的飯,就咸菜吃,有了土豆,吃二兩米的飯,再用六兩的土豆當副食,加上咸菜,遠遠超過吃四兩米。”
李易又舉個簡單的例子,不但吃飽,營養還多。
“好,種土豆,讓百姓種土豆。”王皇后高興起來,果然還是不一樣。
李易見別人忙,他招呼人采摘其他的東西,提前回去準備飯菜。
等到了中午飯的時間,參與的人全到大廣場上吃飯。
一大堆菜,排骨燉南瓜、蕓豆的菜豆絲炒肉、紅燒肉燉蕓豆的飯豆、蝦仁玉米炒松子、油炸花生米、五香花生米、陳醋花生米、土豆絲、土豆片、土豆泥、鹽霜土豆、土豆南瓜餅、土豆燒羊肉、番茄……
最后還有拔絲地瓜,需要涼水。
像地瓜沒完全成熟,摳大的做,玉米也要等一段時間,還有花生。
既然想吃,嘗一嘗吧,外來物種,豐富百姓的菜籃子、米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