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涼了同樣得小口抿。”張嘉貞反駁。
“是該小口,喝酒一大口,屬于灌,品不出酒的味道。去年冬小麥收割時候釀的酒,到現在,一年多。”
關瑜錦了解情況,介紹。
王翰抿一口,皺眉頭憋氣兒,過上十來秒,緩緩吐出酒氣:“好酒,小麥酒醇厚。”
“這是大麥酒。”關瑜錦一臉無辜地說道。
“不是說冬小麥收獲時候釀的酒么?”王翰提起關瑜錦說的話。
“對,去年冬小麥收獲時候用陳年的大麥釀的酒,不如新糧,新糧釀酒浪費。
可惜家中錢財少的百姓買糧,還愿意買陳糧,都是生產力不夠。”
關瑜錦說著感慨不已,為大唐百姓難過。
陳年糧比新糧便宜,煮飯的時候,同等重量的糧食,新糧比陳年糧煮出來的少,含水分大。
便宜又能多吃,家中不富裕的百姓只好選陳糧。
“報紙上寫李大夫于海外之地帶回豐產物種,想來過上幾年,百姓都吃新谷。”
王翰喜歡吃新的糧食,口感好,味道也香。
關瑜錦吃口罐頭:“到那時草原水多的地方種玉米,其他地方種土豆,挖人工的水渠。
種出來喂馬、喂牛。如能培育出豐產的種子,把種子送到別處。”
“喂牲口?糧食運到其他地方豈非更好?”王翰指出其中的問題。
張知運出聲:“運輸損耗大,養好牛馬,把牛馬趕過去,百姓種田輕松,有百姓拉不動犁,只能刨個小坑下種子,如何能增產?”
“我家就借馬給周圍的百姓種地。”王翰想起來了,對,沒毛病。
他家勢力大,正是因為這個,借牲口給百姓,跟李家莊子一樣,百姓在借的時候喂就行。
誰想動他家,得問問百姓答應與否。
說抄了王翰的家,把馬給百姓,百姓都不干,養不起。
百姓只在需要耕地的時候借馬,平時還給王翰家。
除非換成牛,牛能養起,牛不需要喂精料,也不用加夜草。
牛只在眼見過了冬,開春前喂一些好料增膘即可。
不過百姓講良心,怕被其他地方的百姓戳脊梁骨。
“看路。”張嘉貞開口:“看到時候路修得怎樣,這邊有河,河上走一段船,運起來并不麻煩。”
說完他換個話題:“一千俘虜,三千匹好馬。把咱們當地不好的馬送回長安,帶著俘虜。”
“既然當下的使節草枯黃,派人到后突厥的地方,找上風頭不停地放火,逼他們繼續遷徙,亂其陣腳。”
關瑜錦出主意,他心中沒有保護環境和保護動物的想法。
后突厥本身屬于游牧的生活方式,他們逐草而居。
人為放火,可以打亂他們的生活節奏,不該遷徙的時候被迫換地方,牲畜和人都難受。
“明早李家莊子會送消息過來,一千騎的俘虜,不值得吵醒他們。”
張嘉貞想等等看,李易總能給出叫人想不到的驚喜,問問他。
他所不知道的是,李易剛剛被喊起來,看接到的電報。
“好,放火好,火攻之計用得漂亮,是得放火,莊子里有東西能夠配合,那玩意兒的煙有意思。”
李易看完一大篇的電報內容,喝兩口水,嘟囔著又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