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們議論報紙的內容,前四版只寫這一件事情,加報紙數量了。
“冬季時當地氣溫劇降與御寒方式,關于北風、西北風,還有突然偶爾轉向的其他風,在修火灶時的配制很重要……”
有百姓磕磕絆絆地讀著,讀一讀還要看拼音。
好在報紙上的這種內容十分淺顯易懂,翻到文學版,就不屬于百姓理解的范圍。
報紙上寫為防止氣壓地和風向改變,需要修幾個灶,外面的煙囪引風的地方如何搭建。
加上利用現有資源臨時快速修建土窯燒制磚,耐火黏土特征和在哪里比較好找到。
砍伐松樹的技巧、用松樹當燃料燒窯的注意事項。
周圍植物提前收割制備,編制簡易漁網方法,冬捕最佳天氣和當日時間。
如何把有毒的巖鹽制作成無毒的可以食用的鹽,草垛堆積式牲畜擋風保暖方法。
采用冬季湖面結冰引太陽光生火的處理技巧與絨草制作選擇。
報紙上一條條地列出來,詳細地教別人在寒冷的冬季里生存,尤其是湖邊。
百姓們讀得津津有味,他們喜歡看此類科普內容的文章。
有學子在飯館吃早餐,看著報紙發現情況似乎不對。
“這……新占之地,唐人必去,何以寫上報紙?烏素固部識文斷字?”
“不止此,其人久居其地,經年往復,不曉生存之道?”
“這位仁兄請了,依仁兄所言,意在哪廂?”
“遷徙,遷域外之民至湖泊處安居。”
“某思之亦是。”
兩個學子對上話,關心國家大事,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
伯訛手上拿著報紙,早飯未吃,匆忙地趕往李家莊子。
他與伊辛巴輪換著住李家莊子,一人三天,去一次要一次回澡,換一身衣服,麻煩。
在外面的人負責帶使團成員干活賺錢,順便派人給吐蕃送消息。
他看到報紙上的內容,發現哪里是俱倫泊的事情?分明在教跑向更北面的后突厥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季。
那里屬于漠北的一部分,尋常時候后突厥不愿意向那邊跑。
夏季還行,到了冬天,人口和牲畜死的數量遠超在其他地方生活的時候。
遇到極端天氣,減員三分之一屬于常態。
伯訛想不通,雙方交戰,李易還去幫別人?是你太能耐了,怕后突厥的人不知道?
我承認你厲害,居然了解小海當地的情況,就差手把手教了。
若你在后突厥幫忙,后突厥早壯大勢力,把周圍的所有部族統一了。
你不是,你是大唐的人,你要為大唐考慮,別當爛好人。
怎么回事?可把我的心給操碎了。
伯訛急匆匆到莊子,被帶去洗澡,牙都有人幫忙刷。
如果刷的時候輕柔些,不把牙齦給刷出血就更好了。
他想找的人,即尺帶珠丹,吃過早飯,看面前放著的皮毛,水獺的皮毛。
“把后突厥打跑,咱們占的地方,與烏素固部一同,當地的湖泊盛產水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