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豆子的人種紫蘇在周圍是為了護豆子,豆地周圍種一圈紫蘇,驅逐很多害蟲。
同時在幼苗的階段,有鳥吃,會先選擇紫蘇,有的鳥反感這個氣味,就躲遠遠的。
等黃豆長大,有的鳥想吃,紫蘇先長出來,它們吃紫蘇籽對自己更好。
黃豆成熟后,麻雀啥的,你讓它吃它都不吃,怕脹肚脹死。”
李易科普,種的豆子都是學問。
他那時便是,山坡、河堤,但凡看到黃豆、豆角等地,會種的人會在周圍種紫蘇、玉米、高粱等東西。
也有不懂的,但不懂的人,一般也不會選那種地方種東西,都是小面積的,幾十平方米。
面積大一點的話,還有專門在周圍種拉拉藤、荊棘的呢,主要是防人。
防君子不防小人,種什么都攔不住想進去的人。
當然,也有的地方在路邊不設置任何障礙,種小蔥、豆角、扁豆。
但不種黃瓜和茄子,這兩種東西能生吃,人家路過渴了就摘下來搓吧搓吧給吃了。
葫蘆也不種,不是怕吃,是怕被摸。
隨著民眾素質的提高,路邊種櫻桃、杏樹的也多了,市政負責。
看花,至于杏子和櫻桃,大家碰都不碰。
“麻雀怎么沒來吃紫蘇籽?”永穆公主又學到了正常的知識,卻發現情況。
“往那邊看,種糜子,有稻草人,就算不怕稻草人,也應該先吃糜子。
種的人根本沒想收獲糜子,稻草人是個擺設。
糜子收不到,收秸稈,用秸稈來編織東西。
百姓種一些東西的時候會考慮自己要收獲哪一部分,從來不瞎種。
現在的地,種的人要收糜子稈子和大豆,自己不耽誤更多的時間。”
李易指指另外的地方,那里不是高粱,是糜子。
因為制作工具的話,高粱稈子比不上糜子稈子。
“李郎種個地這么復雜?”永穆公主從報紙上沒看到此類的情況。
這是廢棄山地和河流邊的小收獲種植,不需要報紙來介紹講解,能種的人自己就懂,不懂的人不會去種。
關鍵李易不贊成在河灘地上種東西,萬一降水大,全沖了,報紙如介紹,相當于鼓勵百姓種。
“生存難啊,所以百姓要想辦法多收點食物,以后有玉米,附近有水源的話,也不錯。
否則還得種高粱和糜子,麻雀嘴小,周圍種一圈糜子,可以護住主要糧食作物。
我在報紙上說一說吧,之前忘了,這東西都是一代傳一代。
不過有了新的物種,咱們要更好地利用資源,這種地種地瓜其實更省心。”
李易邊說邊拿過永穆公主手上戴套的鐮刀,摘下套,開始割,他不能踹,一踹豆子就掉了。
他連秧子一起,用來點火,然后就是拱豆子吃了。
土豆放在豆秧的下面,需要烤一段時間,火正合適,就不用碰,火受風影響的話,需要翻土豆。
“這里有人養豆蟲沒?找找看,有就一起烤了吃。”李易說著開始翻找。
“沒有,方才我便看過,估計叫人拿走了。”永穆公主搖頭。
“看豆葉子有養殖的痕跡。”小蘭跟著說。
“莊子里的人確實細心,你們說在這里種地的人會自己把豆蟲吃了不?”李易想到歸屬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