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江南道、廣州、陸州、洞庭湖,都成種出許多糧食。
另外蜀地,加上咱們占下來的草原,大唐不會再缺糧食。”
李易念念不忘東北地區,通過那里繼續占領地盤,能夠到達白令海峽,過去屬于美洲。
地方冷歸冷,不耽誤住宿與趕路。
永穆公主和小蘭在旁邊邊聽邊點頭,她倆相信李易說的話。
李郎說可以,保證沒問題,其他年輕才俊敢過來這樣說,打出去。
“渤海那里確實重要?”永穆公主想不通,接觸渤海地方少。
“放任不管,必然坐大。別擔心,慢慢來,好處理。先解決后突厥,下一步把外族變成內族。”
李易用鐮刀翻翻火堆,看一看,土豆跟黃豆一起燒,不好控制。
大唐眼下打仗,多以其他當地民族去打別人,容易叛變。
政權不夠強大、宣傳不到位、后勤供應不上。
換另一個時候,同樣少數民族,人家怎么就能守著邊境?當地民眾心中有國。
“等遏制住后突厥,想辦法從草原向西北送蒸汽機汽車配件,到地方組裝上。
送給當地人,壞了咱們給修,還有潤滑油、機油同時提供。
咱們現在的蒸汽機汽車,有獨立懸掛、差速器等相關設計。
眼下大唐技術能達到的最巔峰,之后等柴油機出來,還能提高。”
李易后續有安排,給別人送汽車。
當地人看到,自然被震撼,這東西能夠自己走?力氣還那么大。
畏懼長安的技術時,又因自己算是大唐人而驕傲、自豪。
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就是如此培養出來的。
“李郎,咱莊子的技術達到什么程度,大唐才是什么程度。”
永穆公主才不認為大唐技術好,工盟夠厲害了吧?與莊子的技術有斷層。
蒸汽機汽車,給別人幾輛,別人拆了就拆了,能不能重新裝上是個問題,更不用說仿制。
“往后工盟要嚴格管理,技術開始往放,工盟的工匠必須加強學習。
現在的豆秧,該收割,拿回去制作顆粒飼料。
不曉得后突厥冬天缺不缺精料,給他們送去一部分?”
李易話題跳躍性很大,前一句提技術,后一句關心起后突厥牲畜養殖。
“送唄!選一個交接的地點。電報機給他們幾臺,單獨編碼,他們有啥需要告訴我們,我們幫忙。”
小蘭笑嘻嘻地說,使壞。
攻心之計,你們后突厥跑到小海生活,大唐隨時幫你們,看你們的百姓怎么想。
電報機送你們用,叫你們知道情報是怎樣傳遞的。
“看看具體情況,賣他們更好,他們拿皮毛換,甚至雇傭他們幫忙干活。”
李易順著小蘭的話說,只要非戰斗形勢下接觸,他就有辦法弱敵之志。
誰規定戰爭只能依靠刀槍拼殺的?保持貿易順差,同時換取低價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