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盧懷慎好奇。
“不去,太遠,洛陽宮到這里二十五里呢,我去醫院。”
李易不想浪費時間,來二十二個夷商我就要出動?
大唐又不是沒有外面過來的人,無非這二十二個人到了海州港而已。
從什么地方來的二十二個人被拒絕,沒人接見他們。
不,有人管他們,鴻臚寺的官員。
其中一個手拿平板電腦,負責記錄。
對方的語言,鴻臚寺還真有人懂,就是方言方面有些問題,能交流。
比如李易時候的外國人,到餐館,說一個字:面。
正常人都不會認為對方想吃面包,而是抻面、拉面。
而國人到外面,不用說,直接用手比劃,拿筷子吃飯,外國好心人會把他或他們帶到中餐館。
到了中餐館就好辦了,中餐館別管是哪個地區開的,至少普通話對方能聽懂。
其實出去的人,自己不會外語,總歸要找個會外語的導游。
拿手機更好辦,甭管手機翻譯的語序是否正常,反正大概意思大家都明白。
比如你想吃早飯,你給出兩個單詞,morning、eat。
這絕對不對,可人家一看,哦,明白,早餐是吧?
甚至你可以指著初升的太陽喊eat,對方保證不會認為你要吃太陽,那玩意兒不好往下摘,關鍵就一個,給你吃了,大家怎么辦?
國際交流原來如此簡單,其他的都不是障礙。
李易游艇出動的時候,到島嶼,甚至連這種都沒有,一樣溝通。
人類的交流是智慧性的,通過表情和肢體語言可以完成。
鴻臚寺有厲害的人,能聽懂,梵語的佛經都可以,別的語言差什么?
二十二個人沒吃飯呢,剛來,被‘導游’帶著去吃……早飯?
反正什么時候都有飯吃,去吃吧,不用花錢,大唐管,這點錢大唐還支付得起,預算內的。
海州的海鮮多,大米飯和包子、餛飩亦不缺。
鴻臚寺的官員不帶外賓去吃牛羊肉,他們知道人家有的地方總吃。
他們把人領到涮火鍋的地方,這里有辣椒油,涮菜的種類繁多。
關鍵還抄襲天上人間的流水運輸涮菜,不能說是抄襲,這里是另一個天上人間,連鎖的。
……
“下一個,最近怎么了?闌尾炎的患者數量增加,外來的人飲食習慣和突然吃到了好東西暴飲暴食?”
李易在醫院處理一個闌尾炎患者,第六個了,他一個小時親自作的。
太多了,集中似的。
化驗科的護士們在努力,每一個病例都要知道情況。
另外還有三臺同樣的手術在進行,由護士們完成,速度偏慢。
李易在考慮根源問題,而不是手術技術問題。
闌尾能不切就不切,因為什么出現的闌尾炎數量增加才是他需要重視的。
他可不是別的醫生,說闌尾沒有用,切就切了。
“上乳酸菌,控制外來人口肉食攝入量。”李易下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