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安排了。”宋德匯報完又跑出去,組織人手安置。
從渤海來的人不能直接放到外面,先在莊子中看看是否有疾病。
火車一直開到莊子前面的車站,過來一個部族,并非女人、老人、孩子。
李易吃過飯,一群人去看新來的百姓。
“他們不愿意分開,怕把他們的女人和孩子給賣了,便以部族的方式乘火車。
貨車的車廂下面放一半的貨物,人呆在上面,可以看到車廂外的景色。
部族的人有不相信李家莊子實力的,提議不要提前告訴,過來親自看看。”
宋德忙碌片刻把負責人安排到位,到李易旁邊匯報。
“實力?實力就是吃得沒有提前準備的好,吃餛飩吧。”
李易認為對方閑到了,這等事情有什么可瞞的。
洗澡的熱水沒燒、準備換的衣服需要現從其他倉庫中找。
宋德點頭:“是餛飩,莊子準備充足,不用做面疙瘩湯,那是以前。”
現在把莊戶們要吃的餛飩讓出來,食堂再安排人手包。
過來的是一個一千多人的小部族,洗完手按照家庭坐著吃飯。
他們看哪都稀奇,李家莊子的布局比海州碼頭好。
所謂的不冷就是因為他們穿的衣服多,脫掉外面的,里面的依舊暖和。
渤海那邊已經零下二三十度了,洛陽早上零上七度,氣溫逐漸升高,現在有十一二度。
下午的時候可能出現十六度的情況,等再過上一個多月,零下幾度。
李易不往前湊,郭子儀在外面呢。
離著有三四十步遠,眾人停下,用望遠鏡看。
“一路趕,吃肉沒吃胖。”李隆基發現孩子們依舊瘦。
“趕路累,提心吊膽,即便到地方,依舊不相信我們,住上十天半個月的便好。”
張九齡觀察著別人穿的鞋,里面墊上烏拉草的鞋,出聲。
眼前渤海的人與廣州都督府的山民差不多,不愿意下山,只有交換生活必需品才下來。
直到李家莊子的人手到地方,山民有了更多的接觸,紛紛入籍,進了籍貫有好處拿。
“剛柔,那鞋真的暖和?”他繼續看別人的鞋。
外面是皮子的,里面鋪上烏拉草比穿毛在里面的皮靴暖和,要大一號,短時間在外面,時間久了不行。
李易給出個對比,反正他在東北冬天呆的時候,就沒穿到過不凍腳的鞋。
不管那鞋多厚,站著不動,時間一久,保證腳指頭疼,跟針扎的一樣。
鞋大一點,不頂腳,走路就不冷。
“洛陽穿著可好?官方收集、制作、便宜賣給百姓。”
畢構要做買賣,大批量制作,成本低。
“洛陽冬天不冷,正常的鞋即可。”
李易搖頭,上哪找大量的烏拉草?北面有,長安北面也有。
運過來做鞋?考慮到運費沒?
張說放下望遠鏡:“洛陽城中冬天亦有人穿草鞋,凍得直跺腳,去年。”
“今年不會有。”李易還是不想運烏拉草,今年自己來了,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冬天穿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