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大臣們去忙碌,李隆基不急著批改奏章,他跟李易去碼頭。
永穆公主挨著李易,她的護衛隊沒有了,全給小蘭帶走,她擔心起沖突后小蘭吃虧。
她給小蘭的命令是絕殺令,只要打起來,不準留手。
游艇從人工湖里出來,進河,陪在旁邊,這個不是火力猛,是火力協調能力強。
眾人不裝成普通人,裝不了,隊伍規模太大。
李旦沒去,跟豆盧貴妃看兒子,李隆基的弟弟,年歲相差很大。
了了豆盧貴妃一生的遺憾,她也可以生孩子,所以當皇太后沒毛病。
柳婕妤的孩子,就是永穆公主的親弟弟也在一起,兩個寶寶差不多大,但差一輩兒,真正的一輩兒。
“人多了,地方還夠用?”李隆基走得不快,消食。
最近兩日他開朗許多,盯到重要人物,他便不急,慢慢找。
“黃河以南的地方不夠,黃河以北,待橋修罷,自會有人去定居,官府應當劃地,不收錢,以讓民安。”
李易不愁地方不夠用,黃河大橋修建完畢,往來便利。
就有人看地價對比,去另一邊,那邊還不要錢,自己蓋房子。
只是橋不能通火車,橋墩能支撐,橋面要求低,先能讓馬車走,其他的以后再說。
事情安排需一步一步來,過了橋也不屬于河北道,依舊為河南道,而且還是河南府。
河南府劃分小于河南道,河南道把山東都給包進去了。
“好!”李隆基眉宇舒展:“到時河北道修路,引契丹、奚族等向內遷徙,又引更遠處之民再遷。”
“正是,最近幾年沒有大旱,即便太行山以東地區降水少,水井亦能解決。
而黃河水災,近期不會出現,往后再出,咱大唐早已不畏懼。
到時道路暢通,往來各地容易,何況眼下能想辦法解決黃河水患問題,慢慢來。”
李易知道民族大遷徙的很多資料,更清楚眼下山東,即太行山以東地區降水還是少。
但沒有蝗蟲了,百姓倒是想讓蝗蟲再來一次,大規模的那種,因為養的家禽和牲畜多。
只要蝗蟲顏色不變得那么嚇人,就能夠喂養。
其實有的變了顏色,雞也吃,就是吃得少,怎么說也是肉啊!
李隆基笑容燦爛:“到時那邊都種秈稻?”
“不,種麥子、油菜、玉米、高粱。”
李易搖下頭,種什么稻子?河北最適合種麥子,大片的麥子。
還有山東那邊,這個緯度種麥子特別好。
“易弟,玉米和土豆相比,哪個好?”李隆基問出一個問題。
李易糾結了,你問我饅頭和大米飯哪個好吃?
“玉米易保存,產量高過其他作物,更適應多種環境,生長中的照料少于其他作物。
土豆產量更高,卻只能保存一段時間,不適合制作飼料。
故此土豆很長一段時間要當成副食,雖然它可以為主食。
北方寒冷地區,玉米與土豆都需要,并非二選一。”
李易又一次強調雙方的儲存問題,他吧嗒吧嗒嘴,想吃細玉米面的餅子,然后就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