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之后,其實……等大運河黃河南面段的鐵路修完,修北面段的,連到渤海灣。”
李易突然冒出個想法,以前他不愿意修黃河北面的,就是到天津的。
“易弟,那邊人少。修鐵路花錢,攤到百姓身上不值得。”
李隆基反對,不像這條鐵路,路邊全是百姓,京兆府、河南府往來一趟,鐵路賺錢。
“可修。”畢構出聲支持:“海州冬季凍冰的時候少,更上面的渤海灣出結冰期長。
渤海灣冬季捕魚,正好凍上用火車運輸,易保存。
若渤海有戰事,火車運到那里,再走海運,速度快過從海州出發。
契丹、奚族可部分移民到當地,方便朝廷管理,有火車運輸物資和兵員。”
“臣附議!”張九齡先認同。
“臣等附議!”其他大臣一起表態。
李易欣慰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唐重臣應該有的思維,別被我給影響到什么事情都找我。
“可!易弟,那方的路好修?”李隆基想一想,覺得行。
“平原居多,特別好修。”李易點頭,河北就平原多。
不然外國人過來修那條鐵路的速度咋那么快呢?不是技術多么先進,乃路況好。
屏幕上修鐵路的人繼續歡呼著,今年他們不用干活了,等過了年,繼續去修鐵路。
賺錢多,吃的好,不用自己再買東西吃。
衣服也發,干活的時候還有人管著安全問題。
干上兩年,攢下錢,再考慮做別的事情。
趁著休息的時候,把自己的房子收拾收拾,房子歸自己了,之前租房子的錢又給退回來。
百姓們不清楚朝廷政策背后的事情,只在于自己所能擁有的。
他們最開始從外面來,租廉價房。
在本地有房子的人的房子被‘動遷’,就是蓋三層樓。
從渤海來的六萬多人,他們必須有房子,人家在原來的地方有房子,你叫人家到這邊。
既然當地的有好處,從‘國外’來的有好處,從大唐各地遷徙來的人還要交房租?
李易干脆給他們,屬于他們自己了,之前收的租金退回去,他們看看買什么家具。
家具現在便宜,木頭便宜,修路的時候大量的樹木被砍伐。
花一點錢買下來,找工匠給打,有的自己就能做。
現在木頭晾曬呢,干了才好加工。
像經濟條件不好的,之前女子帶女兒被嫂子欺負離開到這邊的,去衙門開證明。
拿著證明找工盟和衣盟,工盟負責免費打造家具,材料都可以補貼。
衣盟給做衣服,就收個料錢,允許無息分期付款。
帶來的孩子一進學堂就拼命學習,好拿獎學金。
學習有錢拿,不學習就干活賺錢。
貧家的男孩女孩都很珍惜,學習吃飯、穿衣、筆墨紙硯皆由大唐朝天下基金負責。
別再抱怨不公平,蒼天無眼,朝廷已經給機會了。
慶祝完,大家去找香,買,不搶寺觀的了,回家給陛下和李東主的長生牌位上香。
早晚各一次,夏天換蚊香。